包容性城市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包容性城市规划研究

陈建业

深圳卓越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卓富房地产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包容性城市规划理念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分析城市的规划为起点,阐述包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望借鉴。

关键词:包容性;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引言:包容性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发展不仅只是经济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是要有社会的进步;不仅是城市整体的发展,更多的城市中人们的全面发展;也不仅是财富的创造,更多的是财富的共享。因此城市的发展应该不断的满足城市中人们的生存发展和需要,这就需要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既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也能加快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进程。

一、包容性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建设包容性城市的意义,就是要将包容性发展理念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构建一种新的包容性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容性城市发展理念。包容性城市的规划主要是关注规划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和规划成果的利益共享,是更加全面和公平的一种新规划与城市共建共享的模式。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提出的包容性城市的规划就是结合城市的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城市的公共服务多元化和平等化的和谐共生,这样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够解决国际要素的快速发展带给城市内部的社会碎片化问题,还能弥补城市的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且对实现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城市规划有更重要的实践价值和重要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实现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这对不断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的支持[1]

包容性城市的规划要体现“包容性”的关键在于远离消极的个体及单纯的利益层面,要以积极的社会行动打造一个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不仅个人层面要有包容的行为与心态,还要积极的引导城市中的其他人,使整个社会形成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因此,“包容性”不仅指的是一个城市,更多的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城市中积极的社会文化、宽容的社会政策以及市民的集体行动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是整个包容性社会的主要形成因素。平等式的参与与共建共享式的发展,是整个包容性城市的重要核心,也是城市的重要价值转变成社会集体行动的重要方式。只有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都能够自主性的,平等式的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共享式的经济社会规划时,包容性的城市规划才能体现真正的城市价值与积极性的意义,这才是我们的终极规划追求。

  1. 包容性城市规划的建议

(一)推进城市阶层合作共享

包容性的城市规划关乎着城市中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和发展,要每一位市民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人为本,人人有责,这与城市规划主体的多元性性质不谋而合。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法制性的经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变化,政治权利也从传统的政府独有,逐渐返还给第三部门,社会公众和私人部门,随着城市的规划逐渐扩大,公共领域面临要解决的事物也日益增多。因此,规划当前的城市就需要政府、第三方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在这规划过程中,要提升所有群众参与主体的共同规划意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规划的持续性挑战,同时,每一位市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要通过彼此之间的共同合作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与产品,因此,在共同实施城市规划的同时,要采取弹性的方式方法,提升城市规划主体之间的包容性与协调性,加快包容性城市规划的实现。

(二)推进城市居民共建共享

包容性城市的规划主要强调社会的起点公平、过程公正,并注重城市规划的过程机会平等。这样的理念不仅能积极的调动市民参与的主动性,还能使市民在公平竞争的制度下真正提升效率。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方法,群众往往是被动型的接受城市规划后的结果,而不是有效的城市规划内容,群众不仅没有参与的权利,也难以实现群众的基本需求,更没有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而包容性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注重起点公平、过程公正,能够做到所有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并整合城市中的各项资源,能够充分的发挥各个主要部门的主体优势,将政府、群众和第三方部门形成共同合作的机制,发挥协同效应,积极维护城市中低层阶段市民的基本利益,并给予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保证外来群众的公平待遇,促进城市居民与外来居民的包容和谐性,真正的实现城市规划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差异与整合的结合,不仅能提升包容性城市规划的能力,还能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2]

包容性城市规划的理念重点强调群众的利益公平分配,城市规划成果共同分享。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以维护城市的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实现公众利益的平均分配。由于城市中的各个主体之间利益的追求各不相同,实现利益的机制也各有差异,不仅要重点关注本地城市居民的基本利益,也要时时兼顾外来流动人员的利益诉求,不仅要关注城市居民的个体差异需求,还要关注城市规划中弱势群体的发展,让外来流动人员更好的适应城市中的生活。要真正的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就应该贯彻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城市的规划成果惠及全市居民,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规划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使每一位居民都公平的享受规划成果,充分的发挥各城市规划主体的合作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发展。相反,若是城市的规划不能做到群众共建共享,仅有部分的群众享受规划成果,就会导致城市规划不严格,产生更多的矛盾,不利于城市健康的发展。

(三)推进城市文化协调包容

包容性城市的规划要注重内容的全面协调,只有将全面协调的规划充分利用教育的发展、社会资源和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服务业,整体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才能够提升城市规划的创新性、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城市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等不相适应,经济社会与生态等方面不能共同发展,城市中的居民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的丰富,使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差距越来越大,严重的危害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实施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穿整个规划过程,城市的整体规划涵盖内容较为广泛,从政治、社会、文化、到自然生态等多个领域,要以城市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转变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实际数量,不断地推进城市体系的改革,加快完善教育类、居民就业、健康医疗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强化城市文化建设,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包容性城市的规划,实现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与城市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包容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的文化方向。包容性城市的规划不能只停留在人际互动与价值理念中,应该转化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政策与集体的社会行为,通过自信宽容的社会文化进行引导与促进,并把包容性的城市理念上升到城市规划的必要层面,当包容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与价值追求后,包容性城市才能最终形成并且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军,王云龙.寓活力于秩序:包容性城市治理的制度建构及其反思[J].学术研究,2020(05):43-51+177.

[2]程杰里.包容性智慧城市规划流程探索——以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为中心[J].城市开发,2020(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