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张兵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校 136000

随着我国基础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已由“知识本位”逐渐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性质已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思维能力发展”既是语言学习的伴随性行为,同时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指向。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如何进一步聚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将该目标有效落实在常态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之中?这些问题理应纳入一线英语教师的既有教学研究视域之中,成为英语教学行动研究的题中之意。为此,我展开了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在此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教学心得,以期能够引起学界共鸣和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

本次汇报将沿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观念转变—实践路径--具体操作”的基本路径逐一展开。

一、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唤醒

1、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改变和角色转变是关键。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足够的批判意识,及时对于自身潜在的固有观念和思维进行推翻和质疑;而教师的角色不再作为解释者或者是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而是对话者以及转化者。因此,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努力营造批判性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学习的重要方面。

 2在批判性思维的情景下,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成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进而不断展开批判性的对话,学生需要意识到在英语阅读的课程中的批判性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阅读内容的批判性思维,第二是指学生对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的批判。

二、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媒介。其实践路径大致可以划归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阅读准备:教材重构,创设批判性思维情境

教学情境是知识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阅读教学的展开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重构,通过补充和丰富相关主题教学资源、师生合作创编教材课文、学生推荐感兴趣的教学资源等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前概念。为阅读主题和批判性思维创设教学情境。

(二)批判发生:提炼“争辩点”并质疑

要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素材中的“争辩点”,教师在阅读教学要注意利用素材呈现出矛盾性,从而激发思维冲突,引发批判性思维的发生。例如,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整理阅读文本脉络,总结文本的核心概念、主题句意向,寻找文本材料呈现的细节证据,理清全文的基本架构和要素关系。文本对话是与进一步展开与作者思想对话的基础,是发现争辩点的工具性路径。

(三)批判推动:明确问题,合作探究

聚焦争辩点,锁定核心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凝练形成核心问题,并按照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阅读形成有价值的问题串。通过合作探究方式,鼓励学生展开与阅读者的对话即生生对话。在共同分享与讨论中形塑自我观念,促进互相展示、相互质疑。

(四)批判核心:寻找证据,谨慎推理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中阅读者与阅读者的观点分享与争辩,将有效促进个体的批判性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专注阅读核心概念的本质,在反复阅读中寻找并使用相关文本证据,通过分析、推理、论证、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五)批判结果:综合性自我判断

批判性阅读的终极结果是学生能够通过以上步骤获得综合多方证据,最终形成一个理性的自我判断。引导学生整合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阅读者的对话进一步深入到与自我的对话之中。从多维度多视角分析并整合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信息、事实和他者观点等,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和严谨的个人结论。

三、在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操作方法

为了让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进行积极有效的阅读通常会思考的基本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话题。

(2) 作者在发展写作主题的时候,进行具体实施步骤并对支撑最后的结论负责。

(3) 哪些事例、细节、证据可以说明作者的观点从而有力的支撑整个写作目的。

(4)了解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及作者主观的看法不断审视,并且对于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5)通过尝试不同的视角来了解作者的态度。

(6)分析文章的组成结构并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连接成一个整体。跳出局部,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展示

在此,笔者以新目标八下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B 2b 为例详细展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

步骤1.激活前概念,走入阅读

在导入过程中,通过询问What do you often do to help your parents at home?和Do you think kids should help out with chores at home?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在设置问题的引导下形成对于了解作者观点的阅读期待。

步骤2.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快速阅读并且根据已给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段落首句的方式来快速获取文本的基本脉络和观点。细读文章,归纳A、B两封信对于论点提出的不同的论据。通过记录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录正反两方的论据及得出的结论,并理清语篇的逻辑关系,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从整体感知其内在的联系,建立起文章架构的意识。

步骤3.展开与作者的对话

鼓励学生归纳作者提出观点的原因和基本理据。进行第二轮阅读,通过换位思考,分别从两位作者的立场归纳总结作者的基本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两种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步骤4.展开与阅读伙伴的对话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两位作者观点的认识与理解,倾向与质疑。在充分的讨论中彼此分享各自的观点与见解。在此之前教师给出学生必要的语言支持“The writer thinks ... And the reasons are ...I agree ,because...The writer’s opinion is ...but I think...”在同伴对话中,选择个人立场并初步建构个人理解。

步骤5.展开与自我的对话

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A/B/C……若干队伍。通过调查确保每个队伍的学生对于本次阅读的核心概念持有相同的观点。几个队伍之间分别阐述自己对于该问题的见解。最终在辩论性对话中,促进自我调试与追问,如文章的内容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作者阐述了那些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这些理由说服了?我的依据是什么?我自己有得出了哪些结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

步骤6.总结经验,走出阅读

在这一系列的质疑、碰撞、调整的互动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地思维活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会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本次阅读学习体验进行学习经验总结,使教学效果可视化。让学生带着自我认知与正强化走出阅读,走出自我,走向未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万事万物。


五、总结

我深深的知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这与其说是对于学生的挑战,不如说是对教师的考验。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在碰撞与生成中捕捉智慧的火种,做一个真正的引导者,为学生今后的自我阅读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