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人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人护理效果

蒋敏敏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人采取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60例,时间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比较两组焦虑SAS评分以及抑郁SDS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人护理干预中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护理效果确切,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焦虑;抑郁


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生概率比较高的一种,常见于已婚中年女性,危害较大。病人在得知患病消息后,短时间内无法接收,再加上治疗费用以及长期疾病累及的影响,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能对生活及疾病治疗失去信心,降低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疾病的诊疗[1]。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纠正错误行为,改善负性情绪,目前临床普遍开始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很好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病人年龄跨度35岁-57岁,平均年龄(42.63±2.45)岁,宫颈癌前病变病例22例,宫颈癌病例8例。观察组病人年龄跨度35岁-56岁,平均年龄(42.25±2.34)岁,宫颈癌前病变病例20例,宫颈癌病例10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1)经病理诊断或手术探查后确诊为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2)患者对本研究护理干预方案知情且同意,自愿参加研究;(3)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2)临床资料不全;(3)不愿意参加研究,拒绝配合护理。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护理干预方式为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积极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以及原因,给予心理疏导,安抚情绪,建立治疗信心。协助患者取舒适休息体位,指导其进行全身按摩,播放舒缓音乐,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提高生活舒适度。结合患者饮食习惯为其制定科学食谱,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增强抵抗力。积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对患者说明护理要点,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掌握护理技巧和理论知识,重点分析病人心理状态,站在病人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护理缺陷并制定改正方案。评估病人行为能力、病情现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与病人进行一对一沟通,指出其行为认知错误和不良行为习惯,给予转变意见,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行为讲解,提高病人认识及重视程度。对病人日常生活行为、治疗行为进行监督,给予适当引导和鼓励,发现错误行为及时指出并协助其改正,帮助病人自我发掘自身行为问题和缺陷,分析问题根源,积极转变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获得健康的生活状态。

1.3评价指标

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获取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1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6114ca9c4a07d_html_5b58457d107b76a7.gif±s)(n=30


SAS评分

SDS评分

组别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

65.15±5.36

32.20±2.73

64.46±6.03

33.26±3.18

对照组

64.89±4.57

44.35±3.15

65.20±5.87

46.17±5.06

T

1.481

10.651

1.686

8.433

P

0.378

0.015

0.465

0.022

3讨论

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疾病,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可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并且病死率也比较高。宫颈癌前病变是普遍存在且可逆转的一个癌症发展期,做好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起到重要作用[3]。临床上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对病人得知患病后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和行为改变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以此在护理中及时发现患者错误的行为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给予实时指导,明确指出行为错误点和危害,并借助以往病例向其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提高病人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加强遵医行为,提高诊疗效果[4]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的SAS评分与SDS评分相近,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负性情绪排解。

综上所述,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护理中应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价值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晓嘉.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宫颈癌前期病变及宫颈癌患者性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23):73-74.

[2]杨雪晴, 徐璐茜, 祁雪玲,等.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锻炼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34):2674-2679.

[3]王长君. 行为转变护理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023(005):118-120,123.

[4]伍树红,赵生英,任春夏.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病人护理效果分析[J]. 全科护理, 2020,18(2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