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

努敏其木格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快速、多维的结构变化和关系重构。国家与国家、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文化与历史、制度与技术...既有破坏也有创新。创新中的毁灭,毁灭中的创新,解构与建构往往同时进行。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闻学;新闻;建设性;建设性新闻;

建设性新闻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塑社会角色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这一代新闻业的主流。尽管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最先提出的,但新闻的“建设性”理念一直是我们所倡导和坚持的。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有助于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

  1. 建设性新闻的作用

1.新闻传播渠道的变化,倒逼了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坏事情就是好新闻”的报道理念,是在媒介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建筑于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西方媒体遵循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因为,无论是报纸的版面还是广播电视的时段都是有限的,暴力、恐怖和灾难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带来最大的利润。但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媒介资源稀缺的状况。近年来,在西方社交媒体上,人们更多地分享那些积极健康、催人奋进、打动心灵、感受亲情的信息。这是对传统媒体报道的拨乱反正。这一现实使得受众日益减少的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危机,不得不在新闻报道理念上有所调整。

2.人人可以参与传播的现实,促使媒体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在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资源的稀缺,媒体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报道,是一个事件或一种观点得以进入大众视野的唯一途径。而在公共传播时代,信息终端多样化,人人都可以传播,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当然,渠道太多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观点泛滥,虚假新闻盛行,真相反而退居次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机构,主流媒体要想继续保持自己的公信力就必须追问真相,澄清观点,并且与社会公众一起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其他社交媒体那样一报了之。

3.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媒体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对幸福、快乐、美好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和本能。这其实也是新闻业存在的理由之一:为人们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做出选择,趋利避害。在信息纷繁的公共传播时代,人们更需要积极的新闻信息去增加其社会资本,需要获得向上的动力去追求美好生活。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正面新闻比负面新闻传播得更远,人们更希望让自己看起来优秀一点,而在线分享正面新闻有助于此项愿望的达成。因此,积极的新闻比消极的新闻更受大众青睐,共享次数也更高。这一现状也迫使传统媒体重新考量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

4.技术赋能公众民主参与,导致媒体政治角色的变化。西方媒体自诩为“看门狗”,在传统上强调新闻媒体的独立与中立,形象的比喻如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媒体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瞭望者”说隐含的意思是,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职责只在于报道事实,而不在于参与行动。即便是“社会责任论”,强调的也是“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而不是参与事件,解决问题。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人人参与社会事务的可能性,因此媒体就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负责任的媒体应该有更积极的政治角色定位。

  1. 传播网络与社会网络日益重合,加速媒体社会角色的变化。大众传播时代,传播网络与社会网络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但是,公共传播时代,通过社交媒体的联系,传播网络正日益与现实的社会网络相重合。线上的风吹草动瞬间就会影响到线下,线下的家长里短很快就会在线上扩散。线上线下的这种互动,传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交织,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汇聚民意的便利条件。集体智慧的发展、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都终将带来媒体权利的分散。顺应技术潮流,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是提升媒体公共品质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提高建设性新闻的策略

1.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有助于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建设性新闻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新闻内容和新闻报道方式上的一种探索。从中国国情来看,传统的主流媒体具有政府背景,政治优势,可以协调社会各界的力量;而新兴的社交媒体具有互动和参与的优势,可以广泛调动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动。因此,把建设性新闻的倡导与实践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加快媒体在内容建设上的深度融合。

2.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有助于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与西方的情况不同,由于我们一向强调正面宣传为主,主流媒体揭露问题、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得不很充分。而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互联网新媒体崛起后,这些矛盾和问题以及大量负面情绪一下子都涌向了新的传播端口,从而造成了所谓“两个舆论场”的现状。为此,党中央特别强调要“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在公共传播时代,信息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的主导声音,使社会明辨真相,引导网民讨论理性化,意见表达更具有建设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建设性新闻切合中国现实的需要。

3.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有助于媒体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管对“现代化”作何种解释,互联网是其中最大的变量,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给普通百姓提供的便利,不仅仅是信息的告知和意见的表达,更有实实在在的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直接参与。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②的过程中,主流新闻媒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与受众的关系。由是观之,建设性新闻开辟了公共传播时代新闻业务发展的新思路,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鼓励公众共同参与新闻制作及线下方案活动,从而能够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1. 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将新闻学列入对哲学社会科学起支撑性作用的十一个学科之一,这表明了党对新闻学的重视。中国新闻学发展百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来不拒绝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思想,到西方传媒经营管理的操作方法,我们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当今,在大众传播向公共传播演进的过程中,应当也亟须有新的新闻传播理论观照新现象、解释新问题、指导新实践。建设性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新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新闻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也必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总之,要以中国新闻传播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做到以“中国事实”为支撑、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这不仅有理论对话的根据,还由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性决定。如此则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研究,增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媒体主流话语建设的路径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浅谈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2020.

[2]张新宇,关于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