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活动同伴交往行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幼儿户外活动同伴交往行为研究

谢小娟

建宁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福建 建宁 354500

摘要:幼儿同伴交往关系是指年龄相仿或者时常接触并能够在一起相处愉快的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相互表达想法、传递或沟通意见的一种方式,是心理上的一种平行关系。

关键词:幼儿;户外活动;同伴交往

一、提高幼儿社会交往主动性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行为习惯与能力最初养成的地方。在家庭中所习得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入园适应和在园同伴交往乃至未来社会适应都有重要影响。

幼儿主要通过模仿获得社会交往技能,因此父母和主要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应采用更多积极主动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与幼儿互动。例如:父母或者主要抚养者可以主动与幼儿一同玩耍,以提高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中,养育者可以不断鼓励和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困难或者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幼儿主动上前询问或者帮忙,以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当然,养育者还应该为幼儿创造主动交往的环境,指导幼儿如何主动与同伴打招呼,鼓励幼儿主动分享玩具,通过协商交换玩具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主动性。幼儿在6个月至2岁时会出现“认生”的现象,这时父母应多带幼儿与非主要抚养者接触。这种接触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多去游乐场所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或者参与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课程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逐渐消除幼儿对陌生人的紧张、焦虑感,并且有利于促进幼儿后期同伴交往主动性。

对幼儿来说,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的。因此,给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当有同伴到家里玩耍时,父母要态度积极,行为举止温和,不要用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阻止他们,父母消极的举动会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产生消极的影响。父母也要允许幼儿到别人家去玩,让幼儿多接触外面的社会,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例如,父母可以带幼儿到游乐园、公园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或带幼儿逛街、串门等,鼓励幼儿适应新环境,增加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应在幼儿园创设一些促进幼儿交往的交流角,如将幼儿的电话记在一个本子上,钉在一起放在交流角。当有幼儿生病时,教师可以打电话问候一下,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交流能力。

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幼儿在1岁前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1.5至2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助人合作和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会迅速发展和分化。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三种方式。一是角色扮演训练。父母和幼儿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更加直观地感受被帮助者或是自己实施帮助、安慰时的情绪。这样既符合幼儿当下思维的发展特点,又能让幼儿有更深刻的体验。

二是行为强化训练。当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时,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强化。例如,当幼儿看到他人有困难主动提出帮助时,父母或者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如果表现突出则可以在口头表扬之后给予强化物进行奖励。这样,幼儿会对自己所做的行为结果进行预判,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亲社会行为帮助别人,如果没有损害自身利益就会采取亲社会行为,反之则不会。

三是榜样示范。幼儿学习方式多为模仿学习,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当父母和幼儿教师向幼儿呈现出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时,幼儿就会模仿,如妈妈施舍马路上的乞讨者,幼儿跟其他人出门遇到这种情况就可能会主动施舍或者提醒陪伴者进行施舍。再如,观看的动画片内有亲社会行为,幼儿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学习。这样的榜样示范会提高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的频率。

三、提供人际交往机会,鼓励幼儿社会交往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语言有助于幼儿思考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帮助他们选择活动的路线,是更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幼儿言语和非言语的交往能力时,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空间,让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

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言语表达的环境,如父母可以让幼儿在自愿的情况下每天回家讲述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当幼儿告状时,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应对,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除了创造鼓励幼儿的言语环境,父母和幼儿教师也要为幼儿树立言语榜样,促进幼儿言语交往知识能力的发展。在非言语能力的培养上,父母和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的肢体或表情行为,不同的情绪都可以用不同的表情来表示。父母和幼儿教师的榜样示范起重要作用,父母和幼儿教师结合言语与非言语行为,能让幼儿了解言语所表达的交往情境,以及非言语行为适合的交往情境。

四、帮助幼儿克服社交障碍

在幼儿互动时,幼儿教师要细致观察,及时发现社交障碍幼儿,如喜欢独处、遇事从不发表意见、常受到同伴冷落的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教师应对此类幼儿给予更多积极关注,如采取单独交流、耐心询问等方式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缓解幼儿社交障碍的措施。幼儿教师也要为幼儿营造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例如,创设需要幼儿帮助的情境,让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表现行为。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帮助幼儿修正问题,进而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乐趣,让幼儿愿意与同伴亲近、沟通。

幼儿教师还可以带领有社交障碍的幼儿一起参与同伴交往,在设定情境内以身示范,向幼儿展示合适的同伴交往行为方式,让社交障碍幼儿认识到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明白只有合适的交往方式才能够融入同伴。幼儿教师还应鼓励其他幼儿接受有社交障碍的幼儿,以正确积极的方式告诉普通幼儿他们可能只是害羞、胆小,在双重的帮助与接纳下,有社交障碍的幼儿会更好地融入集体。幼儿教师也应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共同分析问题,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善,尽快使幼儿克服社交障碍。

参考文献

[1] 侯伟凤.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自尊关系研究[J].教育评论,2020(8):96-100.

[2] 孙瑶.有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41.

[3] 吴佳梅.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0(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