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课题:门源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调研课题: 门源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孔繁琳

门源县泉口镇畜牧兽医站

近年来,我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目标,不断加强科技支撑,持续加快我县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切实提升特色农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发展现状

1.1农牧业基本情况

1.1.1农业: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4.4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1万亩,其中小麦1.8万亩、青稞20.6万亩、马铃薯1.7万亩;油菜16.08万亩、饲草3万亩、其它作物1.25万亩;已栽培菌棒163.23万棒,采摘鲜菇980余吨。

1.1.2畜牧业:截至目前,存栏各类牲畜119.6万头只匹,母畜比例达51.4%,总增率达24%,环比增长10.8%;禽存栏1.36万羽。牛羊产仔数为28.7万头只,成活数为28.5万头只,成活率为99%。完成春季免疫各类牲畜372.28万头只次,完成动物产地检疫5.14万头只,屠宰检疫0.38万头只。

1.2取得成效

1.2.1农业:以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契机,切实推进了我县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化肥农药“双减”行动明显。在全县10个乡镇8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共实施面积8万亩(青稞4.5万亩、油菜3.5万亩),该项目的实施可使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通过农作物轮作倒茬项目发放有机肥1.03万吨。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率显著提高。加快建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及技术规范,全力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全县39家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直连直报系统进行监督监管,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截至目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率达87%,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85%,全县农作物耕种环节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92%以上。

1.2.2畜牧业:不断加强畜种改良力度,持续优化畜种结构,积极引进优良牦牛、藏羊品种,通过本品种选育,提升了牦牛藏羊生产性能。并大力开展肉(奶)牛冷配工作,持续加大牛改及养殖服务力度,持续优化畜种结构。切实推动我县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建设,补齐质量安全追溯短板,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品质,加快绿色有机特色畜产品品牌打造,助推牦牛、藏羊特色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门源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对接青海省“互联网+高原特色农牧业智慧大数据平台。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建立白牦牛繁育核心群基地,不断加强白牦牛品种选种选育和提纯复壮,确保了我县白牦牛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能繁母畜比例65%,优良畜种比例达到92%;累计授配母牛2376头;全县养殖户信息录入1627户;牦牛藏羊耳标佩戴16.89万头只,其中牦牛1.01万头;藏羊15.87万只,耳标佩戴分别占任务的36.25%和64.70%。存栏白牦牛数量达5501余头,其中养殖基地存栏1654头,占全县白牦牛总数的30.1%;仙米、珠固两乡白牦牛3847头,占全县白牦牛总数的69.93%。

2、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

2.1生态保护建设责任重大。近年来,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事养殖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土地审批、环评等相关手续办理难,加之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划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2.2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压力大。随着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创新性改革理念有待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2.3特色经济效益不够明显。白牦牛母畜比例较低,周转速度较慢,优良种畜少,生产性能较低,白牦牛存栏量达不到规模,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不够凸显。湖羊养殖处于初期示范推广,农牧户接受能力还较低,销售渠道窄,形成规模化养殖周期长,湖羊养殖产业链尚不完善。

2.4农牧民经营理念保守。长期以来,当地的老百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套取国家项目资金,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依旧存在,没有整村整户推进的大局观念,农牧业产业工作推进难,合作社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理念不足。龙头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以及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组织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意识浓厚,示范引领作用不充分,不明显。

3、意见建议

3.1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发挥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做优做强青稞、油菜、饲草、西门塔尔牛、藏羊、牦牛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与管理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绿色有机理念,打造知名品牌。做到规模适度、品质最优,单品综合价值、影响力区域第一,产业综合价值国内一流,为门源现代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示范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农牧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3.2高原种养循环健康养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青稞(油菜)秸秆、天然牧场饲草及油料加工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推进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农牧互补、循环发展,构建农牧良性循环产业链,深度挖掘区域牦牛产业资源潜力,完善牦牛有机生产全过程信息可追溯路径,推动高原饲草料种植机械化、牦牛养殖专业化、生产加工现代化、牦牛产品品牌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配套,打造纯天然、无污染、高原有机品牌,构建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3.3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青稞、油菜、饲草、牦牛、藏羊、西门塔尔肉牛产业生产、加工、营销产业链构建,植入新要素、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催生新模式、形成新业态,深度挖掘青稞、油菜、牦牛产业生态、休闲、文化价值。发挥产业园“百里花海”等景观农业的特殊优势,进一步挖掘农旅产业带动农业“跨二连三”的支撑作用,大力提高加工业占比,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有机联结,打造门源县大生产、精加工、大旅游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将产业园打造成一产打基础、二产增加价值、三产提升带动的产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深度融合发展区,真正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61c40db68ba05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