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2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策略探索

姚影影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 ,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议题再掀热潮。本文总结了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进而确定乡村规划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以期为乡村发展、空间及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提升整个乡村的价值,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策略

1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参与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现代社会中,农村年轻人多数选择去城市发展,农村里剩余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能力有较大欠缺,很难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至今,知足常乐、故步自封仍根植在农民思想中,致使他们将自己捆绑在土地上,不愿从事收益较高但存在风险的二、三产业。

1.2企业重复投资,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产业结构趋同指不同区域产业和产品结构相似,存在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正常趋同指的是市场需求结构与要素禀赋条件趋同以及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相似从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正常趋同指违背产业布局原则和比较利益原则的产业配置行为导致的产业趋同。

我国产业机构从总体上来看,多数是非正常产业结构趋同。如“一乡一品”企业往往是哪种产品好销就一哄而上,忽视市场导向作用,最终导致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布点的盲目竞争状态。

1.3乡镇领导干部工作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乡镇领导干部需要处理的行政事务较为繁琐,包含从解决日常争端到思考农村发展,基础设施的布置,脱贫工作的开展等等。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缺少“钉子”精神,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细致的整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或者只召开会议但缺乏行动力,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缺少方向,达不到相关要求。

1.4乡村规划质量不高,缺乏创新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规划是引导乡村发展的关键一步,因此需要重视乡村规划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乡村规划遍地开花但质量参差不齐且过于同质化,多数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规划思路与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规划目标定位及产品雷同,失去个性和特色。乡村规划中只注重提出发展策略缺少细节谋划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导致规划成为“墙上挂挂”的图纸,这是对财力的一种消耗,同时也说明规划之后无实施力度。

2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策略

2.1明确乡村规划参与主体,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

针对乡村规划过于同质化的现象,应对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村民、村委会、规划师、开发商、社会组织。当然也要对他们的主次关系进行区分,乡村规划的主体应该是村委会与村民,他们是乡村发展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政府、规划师、开发商以及社会组织在其中起到辅助作用。理想状态下,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支持、产业发展上进行积极引导;村民积极表达利益诉求有途径;村委会作为村民的代言人,有效协调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利益诉求;规划师,则发挥自身专业背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开发商,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结合,介入到产业经营中;社会组织在规划全过程对各主体参与竞选利益协调,行为监督,技术指导。

2.2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协调整合农村劳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以韩国和日本的乡村发展为例:

韩国“新村运动”从最初以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为主,转向产业发展及村民收入提高。通过推行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使多数村子走向了城镇化的道路。二战后日本造村运动,通过注重村庄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仍然有超过50%的人生活在农村,亦工亦农非常普遍,从长远看,切实依据农村的自身资源优势及其特点,发挥资源优势,选准培养主导产业,通过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农村劳动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到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去。

2.3政府领导要各司其职,突出统筹协调

政府要组建专业的乡村产业规划团队,编制好市域产业规划,统筹指导各县(区)乡(镇)的乡村产业规划编制。县(区)乡(镇)级政府要承担起统筹的主要责任,要做好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突出城乡规划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村级规划应是在村“两委”班子主导下,邀请村民代表、乡贤、帮扶单位、乡镇相应部门、专家学者进行多层次的讨论,最好能邀请到专业规划团队,深入挖掘自然、人文等资源禀赋,做出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

2.4解决乡村规划,优化产业调整

在做好规划时,要考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如用地建设、金融支持等,都要同步做好规划。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健全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各类资源要素保障,确保政策支持力度最大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扩展农业功能需要树立统筹规划的方法以及方向指导,将其与旅游、教育、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的养老产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在其中的多种功能,与第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常见的方法是将农业与旅游、养老相结合,依托乡村纯天然、原生态的环境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发展多种样式的农家乐,吸引游客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可以建设养老院,推动农民职业转型,同时也能促进增收,促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加强农业与旅游、养老等进行结合的同时,应当加强内核的发展质量,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地域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落,有序地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振兴下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还可以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对自身文化产品的挖掘来打造文化特色,

3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乡村为乡村重新注入活力

3.1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人口回流

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人口转移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快车的两个轮子。以安徽小岗村为例,通过建立现代养殖场,农民将田地租给养殖场经营管理,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部分则接受了公司返聘,每月800元左右的工资。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产业园收益不错,工资、租金加上年终的分红,一年到头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农民就地职业化为他们创造了还算不错的经济来源。中央已经出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规划应注重产业升级与空间的优化,将农村所面临的造血不足,空心化现象的解决路径作为首要关注对象。

3.2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升乡村价值

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提供谷物种植、木材和房屋建造的土地)和生态服务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留给后代的历史文化等。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趋势下,乡村承担的粮食生产、生态、历史文化等若是不加以保护,必然自然衰退和消亡。因此,乡村规划应该确保耕地保护、生态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的界限,经济发展不能“越位”。深入了解目前乡村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产业发展所需的空间,在不影响工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布局与农村建设、土地开发进行协调,考虑产权等制约因素,同时针对产业的性质和特点,选取边建设边生产、先建设后搬迁,或者增量先行、存量后补等多种形式。但均需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低冲击。

结束语

从产业调整角度出发,乡村规划的重点指向乡村发展。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规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乡村规划的诸多方法,这种规划方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乡村规划仅仅局限于空间层面的营造,优点突出体现为能切实的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推动效果,拓宽了新时期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路。当然对于城乡规划这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本文对政策讨论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于秀峰.完善村庄布局规划 助力乡村振兴[J].农家参谋,2021(19):5-6.

[2]刘根培.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策略探究[J].江西建材,2021(09):262+264.

[3]屠黄桔,王佳. 实用性理念下苏州城郊型乡村发展策略研究[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2021:960-972.DOI:10.26914/c.cnkihy.2021.02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