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段传统音乐文化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大运河沧州段传统音乐文化内涵

代菲

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沧州 061000

摘要:大运河贯通南北给运河两岸的人们带来了别样的文化,沧州因运河而兴起,在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非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些文化是沧州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以沧州传统音乐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传统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三点:沧州民间情感的集中体现、民众自然表达的生命艺术、实现文化认同的一种精神符号。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文化;音乐文化内涵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连接南北方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属性,对感知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河北沧州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文化给沧州带来了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不仅讲述了沧州的文化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载体。

沧州大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较为丰富,有18个项目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主要涵盖了民间说唱、演奏、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门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有河间歌诗、辛安庄音乐会、沧州落子、哈哈腔、木板大鼓等[1]。这些传统音乐非遗文化都是伴随着大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同时这些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也蕴含了一股““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风骨。不论是哈哈腔还是沧州落子舞还是河间歌诗,声腔高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染,同时表演过程中风格奔放、结构铿锵,能将每一个观众拉近自己所营造的氛围之内。而同时这些音乐文化又蕴含大河弯弯碧波荡漾的柔情,唱腔婉转富有变化,不论是高昂的唱腔还是婉转的唱腔,都拥有极强的表现力,让听众感受到高亢的豪爽阳刚以及婉转的侠骨柔情[2]。不同风格唱腔所带来的极致美感也是当前沧州传统音乐的内涵之一。

哈哈腔是沧州土生土长的剧种,表演剧目的核心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表演题材及内容大多都是取材于民间故事,与生活极其贴近,戏文通俗易懂,并且戏文以及动作表演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深受沧州地区人们的欢迎。木板大鼓也是诞生于沧州,全国第一无二的曲艺种类,尤其是其中的大悲调,足以表达燕赵的慷慨悲歌,声音浑厚粗犷、声调顿扬淋漓,富有经验的艺人演唱起来动人心魄,唱腔中还蕴含了拉腔、花腔、背宫腔及顿音,这些唱腔的融合更是体现出了浓厚的沧州特色。南皮落子舞是活跃在在南皮、沧县、泊头等地的一种音乐舞蹈表演形式,表演起来扇儿、板儿、鞭、棍、曲儿全活,边扭、边唱、边舞,队形还有秩序地不断变化[3]。参演的不论是男女老幼全都是披红挂绿,各个都有绝活。南皮落子舞在江南《茉莉花》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下滑音、倚音和偏音,使得表演起来的音域更为宽广,把沧州人那种豪放爽朗、热忱柔情充分地展现出来。

沧州地区的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第一,这些音乐文化是沧州地区民间情感的集中体现,不论是哈哈腔还是落子舞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体系,包含了沧州地区独有的艺术特指以及审美内涵,呈现的是人们的独特情感。情感是人们在客观现实面前的一种心理反应,只有客观现实符合主体的需要以及期望,那么才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哈哈腔的诙谐、落子舞的热情,这些都是面向观众产生的艺术情感,这些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观众,而是与民众融为一体,从剧本的创作再到唱腔的形成再到表演方式,都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进行的表演,通过这种表演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而这种情感交流也是沧州地区民风的体现,那就是充满烟火气的鲜活,源于民间又归于民间[4]。第二,是沧州民众自然表达的生命艺术,沧州地区拥有民间说唱、演奏、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多样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极少受到社会上层因素的影响,因此一直处于在民间野蛮生长的境地,而这种野蛮生长也使得他们更多的保留了自然、乡土气息,这种朴素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呈现,没有那种阳春白雪的陌生。沧州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始终是一种为观众所想所需的文化,不即使是中间发生了一些艺术改良以及革新,那么也是随着沧州民众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的改良,这种不盲目的坚持所谓本源,才是沧州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核心,永远代表民间艺术的自然表达方式是沧州传统音乐文化的另一项核心内涵。第三,实现文化认同的一种精神符号。沧州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当地一代又一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以哈哈腔为例,哈哈腔是由民间所认可的知识语言所形成的,而这些知识语言也是一种精神符号。而这些符号汇总起来形成的哈哈腔戏曲又成为了沧州地区的文化符号。哈哈腔的这种符号价值也成为了当地人们的文化认同,首先,哈哈腔是当地人们交往的一种媒介,哈哈腔深受沧州当地民众的欢迎,一旦有哈哈腔表演,那么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聚集过来,这种行为促进了人与人的情感互通,而后通过人们的品评形成了文化底蕴。其次,哈哈腔也是人们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很多人比较怀旧,怀旧的本质是为了寻找独属于自身记忆深处的那种文化,人们回忆哈哈腔,进而试图研究他、传承他,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符号给这个地区带来的文化积淀。最后,这些文化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指引,集体记忆是个体认知融入集体认知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集体记忆来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文化得到了传承,如果没有这些集体记忆,那么人们的心灵便没有了指引,会失去那个熟悉的记忆空间。

在工业化发展的当下,地区的认同不是物质的认同,而是文化的认同,那个从农业社会形成的音乐文化是沧州是全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为了保护这些文化符号不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开始不断的对其进行传承保护,沧州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传承保护,使得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能再次实现自由奔放的发展,重新焕发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韵.沧州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多元发展路径分析[J].明日风尚,2021(06):143-144.

[2]王韵.沧州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参花(下),2020(12):119-120.

[3]陈轶群.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分析[J].旅游与摄影,2020(20):58-59.

[4]张晓璇.本土非遗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探析——以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下的沧州地区为例[J].文化产业,2020(17):154-156.


作者简介:代菲,(1986-6),女,回,河北省沧州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课题:2021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运河沧州段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编号:20212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