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3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

叶莹莹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 干部病房 , 福建 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期痴呆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以2019年1月-2022年1月到我院就诊治的52例老年期痴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6,预见性护理)与对照组(n=26,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量表评测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MMSE评分(87.49±5.33)与ADL评分(80.58±5.2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能明显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事件发生,提高预后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该方式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老年期痴呆;应用价值

老年期痴呆患者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会显著下降,逐渐失去生活能力,依赖他人,最终完全无法照顾自己[1]。虽能借助药物治疗与智能训练延缓疾病进程,但患者在现实生活缺少自我照顾能力及安全意识。在护理老年期痴呆患者过程中,除照顾其日常起居外,还需处理有患者的异常行为状态。由此可见,对老年期痴呆患者采用正确的护理尤为重要。为进一步研究对老年期痴呆进行预见性护理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5月-2021年9月到我院就诊治的52例老年期痴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6)与对照组(n=26)。对照组男女比例13:13,年龄55-74岁,平均(62.27±2.23)岁;研究组男女比为14:12,年龄为53-76岁,平均(62.12±2.34)岁。对比两组患者自愿纳入观察,且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1994年制定的DSM-R标准,1992年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以及人卫版《老年痴呆症(第2版)》。①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特定因素导致病症;②精神与心理检查,排除抑郁症引起的假性脑器质性痴呆;③与过去相比,一个或多个认知领域显著减少,并严重影响生活的独立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程序,详细内容如下:①临床感染护理:由于免疫功能下降,老年期痴呆症患者肺部感染的可能性很高。除了确保病房内的合理通风和定期清洁消毒外,护理人员还可以指导患者采取适当的坐姿或躺姿,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如背部叩击和雾化吸入帮助排痰,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②睡眠障碍护理:除减少患者白天的休息时间外,护理人员还可鼓励患者参加更多的娱乐活动,睡前根据医生的建议给患者提供热水泡脚、吃热牛奶,从而提高睡眠质量。③认知功能训练:记忆训练:将老年人熟悉的照片和不熟悉的照片混合在一起进行记忆训练。训练难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要同时保障训练效果,又能保证患者参与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如果难度太高,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导致不良情绪反应,不仅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阴影。智能训练:智力训练:多利用开发智力的拼图或积木,供患者把玩。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数字或计算能力训练等,鼓励患者多开展精神活动,但要注意切勿过度训练,防止加重智力障碍。语言训练:护理人员可通过陈述事件的形势,让患者在听后做出相应的回答,让患者展现其观点意见与感受,循序渐进指导患者独立思考,增加与人交谈机会。情感训练:为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更多信息和语言训练,关心和体谅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和交流,探寻患者兴趣话题;对于有幻听和幻视情况患者,与平稳其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尽可能将患者从情景中带出,指导回归正常状态。定向力训练:可通过一些游戏患者训练患者的时间、地点以及视觉空间辨识能力,如四块拼图、倒影训练,引导患者形成正确定向感,降低定向认知障碍。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MMSE评分,①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标准:<22分精神障碍,<15分严重精神障碍,总分30分,分数越高,精神状态越好。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ADL)评分,包括运动、自理、交流、日常家务活动和各项基础娱乐活动等。

(2)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涉及生理、躯体、精力、精神等几项,满分100,分数越高,状况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MMSE、ADL评分

两组护理前MMSE、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MMSE与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护理后BarthelNIHSSMMSE评分比较 [`x±s),分]

组别

例数

MMSE

ADL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26

15.85±2.31

26.24±2.39

68.42±5.37

87.49±5.33

对照组

26

15.72±2.46

23.15±2.27

68.58±5.36

80.58±5.22

t


0.196

4.780

0.108

4.723

p


0.845

0.001

0.914

0.001

2.2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比较 [`x±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生理

躯体

精力

精神

研究组

26

护理前

71.24±3.29

67.43±3.62

70.39±3.21

72.49±3.62

护理后

89.54±2.53ab

92.38±2.44ab

95.25±2.71ab

91.34±2.42ab

对照组

26

护理前

71.22±3.19

67.73±3.72

70.31±4.19

72.19±3.21

护理后

80.52±2.43a

83.46±2.34a

85.78±2.42a

82.22±2.34a

注:与护理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bP<0.05。

3 讨论

老年期痴呆是由老年人的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以认知、行为与人格改变为特点的综合征,是后天的、持续的智力损害。目前,老年期痴呆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又一项老年健康杀手。通常不适症状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或脑功能逐渐衰退致使智力下降、情绪及人格改变等,最终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截止到目前为止,患者数量每年递增人数近20万,然其治疗率不到20%。随着病情持续进展,患者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这也给整个社会、家庭带来了极大负担。由此可见,老年期痴呆症拥有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合理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问题进行预测,应对护理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风险问题,事先制定治疗措施,预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通过对患者的恢复训练,加强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整体的预后护理效果,减轻患者负担。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完善,以增加患者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临床作用、价值。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MMSE、ADL评分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与王庆华、李春杏、方健翠结果一致[3]。可见,建立正确、健康的临床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期痴呆患者予以其预见性护理,不但是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事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泽霞,徐莎,方巧琳.预见性护理模式对老年期痴呆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2):98-99.

[2]郁红.临床护理路径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偏侧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理人员(下旬刊),2021,(2):135-138.

[3]王庆华,李春杏,方健翠.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3):215-21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