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浅谈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及策略

朱慧艳

博罗县杨侨中学 516000

摘要: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故阅读能使人励志、立德、养性,并影响着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但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阅读的经历往往局限在语文科的学习上,课余生活被手机等用于娱乐的电子产品耗去了他们的时间与精力。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亟需培养和引导!初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 培养 习惯 策略

教育部指出,一名九年级毕业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一部《红楼梦》73万字,换言之,课外阅读量至少要接近六部《红楼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时也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比例吧。”事实说明,课外阅读的收获是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谈及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却使人堪忧,尤其是我们乡镇的初中生。

究其原因,我作简要分析。首先,同学们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手机等电子产品取而代之。其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在校生的调查显示,与人分享阅读体验的学生仅5%。另外,家长不重视,不明阅读的目的,认为与成绩无关。因此,我下面将谈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阅读是优秀的必备条件。

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凡是从小有课外书阅读爱好的学生成绩都比较优秀。正如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活跃人的思维,使人善于思考和总结,同时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由此可见,丰富的课外阅读,是语数英等各科学习的基础,即是知识储备的基础,也是理解能力的基础。尤其在语文这一学科上,有无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成绩差异最为明显。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受限于词汇量不足和语感缺乏,往往在做阅读理解题或课堂回答问题时能体现出来,他们语言颇为肤浅,要么言不由衷要么词不达意。另一方面,作文也面临窘况,陈词滥调,材料老旧,同一材料总是重复使用。如,写母爱,总是“我”发烧,母亲雨中背着我上医院,彻夜照顾不休眠。关于母爱,从小学写到初中,丝毫不见深度。所以单靠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无法使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有大突破的。概而论之,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广泛的课外阅读。

二、阅读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阅读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渊博我们的知识。大自然万千世界,文学、地理、历史、音乐、绘画等不同的学科领域都藏着知识的宝藏,等待我们挖掘领略。所获知识能陶冶性情,养成优秀的品质。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与毅力所折服;读李白的诗,被他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豁达所打动。读冰心奶奶《繁星春水》里面的小诗,我们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母爱的伟大,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不仅如是,阅读还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如,当我们读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西湖绚烂生动的荷花美景所倾倒。当我们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为辽阔而悲壮的边塞风光所陶醉。也许,用苏轼的 “ 腹有诗书气自华”来比拟阅读的好处最为妥当,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三、阅读是终身的必修课。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我们终身的必修课。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毕生的时间用来领悟知识,那也是有限的。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据说当下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的阅读量总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不停地阅读。你若不阅读,定将被这个信息快速更替的社会所淘汰。

鉴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结合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为目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策略和建议。

一、有书共享——构建阅读分享课堂。

(一)书籍分享。由于农村的孩子比较多,有些家庭经济的原因,买不起太多的书。但是,我想每人买一本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开学初,我列了书目,书目内容包括初中三年必读的名著,一些国学经典《论语》《三国演义》等,以及国外经典名著《哈姆莱特》《巴黎圣母院》等。书目列好,分配任务,每人买一本。过程比较繁琐,但值得等待,三四个星期后,课室的图书一角便有模有样了。那么,此刻除了经常性地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并硬性规定他们两个星期至少要看完一本,每个星期老师将用一节课来抽查分享阅读内容。对于积极阅读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而一些依然不为所动的同学则以引导和激趣为主。

(二)共读一本书。一般来说,共读一本书,我们主要是读每学期必考的课外名著。如,我们共读《骆驼祥子》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分两个阅读周期,第一周期,首先每天指定阅读的部分,然后每天用一课时来共同反馈读后感,教师起到监督的作用。以此方式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能读完。第二周期,以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一个班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有的探究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有的探究主要情节,有的分析写作特色等。用此方式,由浅入深较深刻地剖析内容。

(三)经典分享。这里主要指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国学经典。它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深刻哲理。阅读经典,我们能从中汲取有益的人文思想养分,即传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于是,我们的常规做法是,课前五分钟分享《论语》《庄子》《诗经》等其中的某句或某篇,有时我们还会就某个观点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共同探讨,以古论今,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自觉、积极地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理念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语文教师,应自觉地、积极地通过阅读提升文学素养。通过阅读,能广阔视野,活跃思维,发挥独特的见解。一节高效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定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关乎社会、历史、地理、哲学等。这样的语文老师是有魅力的,对学生有熏陶作用,如果再对学生在阅读方面多分享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必定事半功倍。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爱阅读的语文教师吧。

三、建议家校同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孩子优秀,家长当努力成为学习型父母。在下班的闲暇时间里,我们不妨放下手机,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一定要认真用心地阅读,如,遇到优美的语段,试着边摇头晃脑边大声朗读;遇到深刻的内容,爸爸妈妈可以配合讨论起来;遇到幽默风趣的内容哈哈大笑也未尝不可。阅读令人享受,使人快乐。渐渐地,相信孩子也会积极参与进来。如此正面的,以身作则的引导,胜过千言万语的“劝读”。另外,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应持之有恒地进行,使之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彼时,家长要合理安排时间,甚至制定时间安排表,每天阅读一小时左右。陪伴阅读亦是陪伴成长,它是一种优质的陪伴。此外,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健康,可以是老师给的书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综上所述,阅读,增长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甚至是提高整体民族素质的主要途径。终身学习终生受益。因此,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行动起来,从自己到学生,从课内到课余,让课外阅读融入工作,走进生活。家长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家校共同努力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促进学生快乐阅读策略初探[J].陈碧云.文教资料,2005.

《圣经神话故事》陈静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