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东至县集体林区兼用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探析东至县集体林区兼用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汪洋

东至县香口林场,安徽池州  247200

摘要:结合实践并根据集体林区的特点,选择了三个典型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设计和建造模式,总结了三种兼用型生物防火林带的设计特点和营造管理措施。在生物防火林带营造设计中兼顾考虑林分的经济、用材、景观价值,培育一林多用是集体林区成功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集体林区;生物防火林带;兼用型;营造技术

森林火灾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之一,森林防火是集体林区农村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利用具有防火能力的树种组成的林带可以用来阻隔或抑制林火的发生和蔓延,因此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是森林防火工作中的重要工程建设,也是发展高效现代林业、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1]。近年来皖南集体林区先后建造了不少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但少部分地方存在群众积极性不高或重建造轻管理的问题,使工程后续管理不善,难以及时发挥作用。但也不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作者通过实践摸索出这些建造成功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设计能因地制宜、符合群众意愿、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兼顾,是一林二用或多用的兼用型林分。

1调查地概况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端,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116。38-11718’E,2933-3029N,是全省重要的山区县之一,境内土壤基岩主要是千枚岩和石灰岩,土壤类型黄红壤、黄棕壤、棕色石灰土等[2]。年平均气温15C-18C,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800mm之间。2018年出现极端干旱天气,给森林防火增加压力,凸显建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全县林业用地212636.71公顷, 其中有林地186501.95公顷,森林蓄积量105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37%,林木绿化率68.70%。

2研究方法

2.1分布与类型调查

生物防火林带应坚持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循序推进、防火功效与多种效益兼顾的原则[3]。根据我县葛公镇徽道村林场、洋湖镇东风村林场、洋湖镇高山冲、尧渡镇电视塔山场、泥溪镇老官冲、泥溪镇虎岭(分别用G1、Y2、Y3、Y4、N5、N6表示)六个典型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在我县不同建造年度、分布地点、土壤类型、不同树种开展调查,并从经营类型上作了分类,具体见表1。

表1生物防火林带分布与类型调查表

编号

造林年度

分布地点

土壤类型

主要树种

经营类型

G1

2016

山脚及道路两侧

黄红壤

油茶

经济林型

Y2

2013

山脚、林田交界处

黄红壤

杨梅*茶叶*柑橘

经济林型

Y3

2016

山脊、山岗

棕色石灰土

木荷*泡桐

用材林型

Y4

2010

山脚、山岗道路两侧

黄红壤

香樟*桂花*女真

景观型

N5

2013

山脊

黄红壤

木荷

用材林型

N6

2015

山脊

黄红壤

油茶

经济林型

2.2现状、效益与社会满意度调查

通过实地踏查、走访经营户和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对6条选中的生物防火林带开展现状、效益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2 生物防火林带现状、效益和社会满意度调查表

编号

现状

防护功能

经济效益

社会满意度

总体评价

G1

油茶林管理较好,开始挂果出售

明显

较好

满意

成功

Y2

管理精细,成为采摘园,吸引游客

明显

较好

满意

成功

Y3

后期无管理,少部分荒废

不明显

一般

一般

Y4

易燃植被全部抑制,景观明显,林种徒步者多

明显

满意

成功

N5

林分全部郁闭

明显

目前不明显

满意

成功

N6

交通不便,疏于管理,基本荒废

不明显

不满意

失败

3结果与分析

适宜安徽境内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有:木荷、油茶、珊瑚树、水青冈、甜槠、石栎、石楠、苦槠、厚皮香、女真、交让木等[4]。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调查发现茶叶、柑橘、杨梅、桂花、香樟等常绿经济或用材树种都是较好的防火树种。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建造技术。

3.1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3.1.1造林地的选择:造林地以选择交通便利、适合树种生长特性的田林交界处、入山道路两侧、村庄周边为宜。

3.1.2树种的选择:皖南山区的油茶、茶叶、柑橘、杨梅等树种是群众爱好的主要经济林树种,大部分地方生长良好。

3.1.3造林密度设计:考虑到林分建造后的防护、经济双重功能,造林密度应以某一树种造林密度的上限为宜,初值密度还可以适当加大,待后期成林后可以适当疏伐。

3.1.4造林及后期经营管理:造林整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全垦整地为主,可以有效地清除杂草、杂灌,便于今后施肥和抚育管理。苗木栽植时间、抚育次数、施肥多少等根据不同苗木特性和林地状况确定即可。成林后,林分密度过大的应及时疏伐。

3.2用材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3.2.1造林地的选择:以选择交通不便的山脊两侧、田林交界处的山脚为主。

3.2.2树种的选择:皖南山区的常绿阔叶用材林乔木很多,而且萌裂能力强,含油脂少,兼有防火功能,如木荷 、苦槠、甜槠等,都是用材型生物防火林带的选择树种。

3.2.3造林密度设计:初值密度以各树种造林密度上限为准,并可适当加大。加大造林初值密度利于林分早郁闭,覆盖杂草,起到防火功能,同时利于树木自然整枝,干型直,结疤少。

3.2.4造林及后期经营管理:春季造林以阴雨天为好,苗木以容器苗最佳,裸根苗应适当进行修剪后在上山栽植。造林5-8年后,一般阔叶树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要根据林分生长状况适时疏伐,或带土球移栽,作为绿化大苗销售,增加经济收入。

3.3景观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3.3.1造林地的选择:以林区道路两侧、田林交界处、城镇村庄周边、风景区、国省道旅游干线可视范围内为宜。

3.3.2树种的选择:树种有杨梅树、 珊瑚树(法国冬青)、海桐、夹竹桃、大叶黄杨等。

3.3.3造林密度设计:灌木型的树种密植为宜,宽度因地制宜,可以结合观赏性乔木或经果型树木配置混交,这样既有观赏性,美化了环境,又有经济型,收获些林果,如柑橘,同时具有森林防火的隔离作用。

3.3.4造林及后期经营管理:观赏型生物防火林带由于多处在交通便利的村庄周围或道路两侧,管理方便,一般可安排专人承包养护。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保证森林安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集体林区,由于林改后,林权分散的特点,使成规模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难度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山场、统一造林、统一管理、形成规模等问题有待今后从政策面或管理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田卫东.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J].中国林业,2010(9):42.

[2]胡锦章.东至林业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6-18.

[3]王明姬.浅谈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10(2):144.

[4]安徽省造林经营总站.安徽营造林工作手册[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5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