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大型高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路径研究

1韩彬 ,2毛翰宇, 3,施惠莉,4,韩辰煜

1.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2.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3. 330602198202282025 浙江杭州310000

4.330103201202111625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如今,国家对科研仪器设备投入的经费大幅度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数量均得以提升,为国家和各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如何将这些科研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规范管理、合理利用,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益和使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加大资源浪费,已成为国家和各区域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路径

1、前言

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提出要将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科研设备共享机制,国内也逐步实现了科研设备共享的局面。实现科研设备共享,提升科研设备利用率与应用水平是国家和各地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效益的重点。

2、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意义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有偿开放共享,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促进全社会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和水平,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创新合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实现科研仪器利用高效化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能够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①可有效盘活大量闲置的科研仪器资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并缓解一部分超负荷运行设备使用压力;②可有效解决设备短缺对技术研发的制约,帮助科技型企业低成本使用设备开展研发活动,降低了创新研发成本;③可有效避免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设备购置经费支出,集中有限经费加大创新活动投入;④通过减少设备开机频率,可有效提高设备单次运行有效机时,提升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2.2促进科研仪器应用专业化

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可有效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促进技术服务的专业化。①通过科研仪器设备有偿共享,能够增加持有单位服务收入,解决“养人”的成本问题,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②通过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能够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与功能开发能力与水平,固化相应的技能工种,促进科研仪器设备使用专业化;③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出现,有助于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共享程度与范围,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的效益最大化。

2.3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化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是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能够将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成果聚集在一起,有效推动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①科研仪器设备往往直接服务于科学前沿研究与高精尖技术研发,共享过程中必然会集成同一领域乃至不同领域最新技术和方法,客观上推动了学科交叉与融合进程,有助于在新的技术领域形成新突破;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过程,通常为区域内科研机构、企业等多类创新主体,以及设计、研发、生产、推广等多部门人员交互学习的过程,期间设备管理或操作人员依据以往设备操作经验,也能够为使用机构技术研发提供有益参考,客观上形成了产学研用各部门的紧密合作,推动了区域协同创新。

2.4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能够为区域内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提供高端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①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专业性检验检测设备的区域共享,能够帮助使用机构及时获取新产品技术参数,加快产品改进及相关计量标准审核进程,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②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能够有效减低企业在设备选择及购置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开展企业核心业务。同时,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构,也能够根据企业技术研发需求,为其提供设备选用、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参考,帮助企业,特别是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提升技术研发成功率,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科研设备共享的现状及实现路径

3.1国内科研设备共享的现状

(1)目前,国内已经整合大型的科研设备信息,建立设备共享网络。设立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高精尖专业化测试的分析测试中心,不断更新测试分析方法;还设立设备共享中心,集齐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用于开放共享,不仅对外开放测试研究,还可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如今,几十个国家级的分析测试中心遍布全国各区域,加强了设备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2)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网络,将国家、区域、省市联合并用的服务模式,国家级偏向于信息的收集检索,区域级的偏向于设备共享与管理功能,而省市则是推广信息系统,通过这种国家与区域互补的方式将全国的设备信息、测试信息发布于公共网络上,便于各地区的科研单位搜寻到设备和相关测试技术信息。

3.2科研设备共享的实现路径

想要将科研设备充分利用盘活,实现高层次、多领域、大范围的设备共享,就需要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设备共享网络平台。联合各大科研院校、创新设计型企业、检验检疫等创新机构,将各类科研设备进行整合整理,保证充足的资金、专业的技术、专业的人才和信息网络等条件,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善、布局合理的设备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科研设备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路径由以下3点构成:

(1)充分利用科研基地设立设备共享平台。实现科研设备的重要途径是依托科研基地,设立设备共享平台,不仅将仪器设备的效益提升,同时也是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的基本义务。一级的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主要依托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类科研基地的设备主要还是针对自身基地的研发任务,同时兼顾外来单位和企业的测试需求;二级设备共享平台主要依托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为中心,以中心城市向四周发射的方式,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体系功能完善的设备共享服务中心;三级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则是作为查缺补漏而存在的,以前二者为基础,挑选精而细、方向偏的研究方向强化建设,进而拥有明显的优势,并填补国家级和区域级别的设备共享服务中心的空白。

(2)利用少数科研单位设立一个设备共享服务中心。依托国家的少数科研单位,设立一个类似企业运行模式的隶属于体制内的服务中心,对外开放进行有偿服务,不仅增加财政收入,降低国家对其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能将设备共享服务市场化、商业化,补充各级设备共享平台的不足。在关于生物制药企业和单位聚集的地区,设立专门针对基因测试,氨基酸检测,生物蛋白分析等关于生物测试的技术中心,将服务的规模扩大、健全,充分利用科研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再者,也可对外招商引资,将社会上的资源和资金引进来,建立专业的科研设备服务中心企业,集齐各种科研设备,用于技术研发。国家层面,可对该类企业施以优惠,比如,减免税收、降息免息等,帮助其快速成长壮大,将科研设备共享服务商业化进行到底。

(3)针对服务平台的方向建立专门的产业对接平台。为了科研设备服务中心能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光设立科研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而且针对专门的技术还需建立产业对接平台。以市场需求和技术为导向,建立各高新技术产业园、孵化园等技术服务器与科研设备共享服务中心之间的联系,通过资源信息共享、技术讨论交流、共同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率与共同推广等方式进行合作,促进科研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快和对接产业的合作进程,突破发展瓶颈。同时加快科研企业的成果转化率,实现创新单位和科研设备服务方的有效合作,使得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3.3科研设备共享的保障

要想实现大范围、高水平的科研设备共享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专业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和完整的信息保障:

(1)制度、资金保障。完善的制度是建立设备共享机制最基本的保障,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优势,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相关部门需要把科研设备共享具体情况作为单位的考核标准和目标。在完善上传科研单位持有的设备时,不仅考虑设备数量,而还应考虑可对外服务的数量,也就是设备开放率;购置设备仪器时,应该考虑设备成本以及使用率、维护费用等,科学论证、严格审批购入设备。设立科研设备共享服务专项基金,通过国家统一投入、社会企业募捐、科研单位自愿投入等方式,将该项资金用于设备共享服务、公益事业、共享研究等。

(2)人才、信息网络保障。设备持有单位需要培训一支精通专业技术、业务熟练、富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术团队,不仅精通科研设备的工作原理而且操作要轻车熟路、发挥稳定。制定针对专业人才的奖励措施,维护他们的利益。实验技术人才的工资普遍较低,而且因为缺乏编制,故而不能对设备进行专人管理,因此,应该增加专业人才的津贴,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才能吸引更专业、更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进驻,对设备进行专人化的管理。利用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将科研设备和人才分配具体情况作为信息库,建立科研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让区域乃至全国的科研创新单位通过信息资源找到实物资源。

4、结束语

科研设备共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解决供需关系紧张、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的重点。这项工程涉及到国家级、区域级和省市级,在国家整体调控、各区域省市协同运作和统筹兼顾下,建立科研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在完善的制度、专业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和信息网络的保障下,系统的建立一套完善的设备共享机制,才能保证科研设备共享的顺利进行,提升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华,徐强,贾晓津,等.大型仪器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129-133.

[2]王健,谭锦才,孔文彬.大型仪器设备校院两级共享平台的优势互补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9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