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文科的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及建设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析新文科的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及建设路径

徐畅思

上海大学  上海200444

摘要:新文科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一是新时代,新文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新理论,新文科要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新范式,新文科要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即文理融合、交叉协同。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所以新文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创新,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系统化的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新文科的建设路径应是强化面对现实的问题导向、强化文科引领的文理交叉协同、强化新文科新基建的建设。

关键词:新文科;新理论;新基建;立德树人;学科交叉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成功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本文试针对新文科的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及建设路径进行初步探析。

一、新文科的建设内涵

(一)新时代

新文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精心部署,从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到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制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已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二)新理论

新文科要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直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受西方理论的影响,存在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图解中国经验的问题。一些学者过度迷信西方学术及其标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的学术原创成果不多、能力不强,自主表述的能力和自我创设话语的生产力不足。要克服和超越西方理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最关键之处就是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以此强化“立足中国立场,阐释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创新中国模式”的意识。

(三)新范式

新文科要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对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即文理融合、交叉协同。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勇于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范式,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等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成果,推动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文科创新性人才培养。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为契机,凝练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方向,鼓励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研究精神培育高质量成果,开辟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新领域。

二、新文科的建设目标

吴岩司长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所以新文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创新,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系统化的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

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推动发挥教师“三全育人”的主体作用。系统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路径、平台、内容和质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三、新文科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面对现实的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打通学科界别,聚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文科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以及文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重大时代命题,破除观念和制度障碍,加强新文科理论研究,构建完备的现代高等文科教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服务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凝聚建设一批中国重大研究平台和国家智库。

(二)强化文科引领的文理交叉协同

文科具有内容多元、覆盖面广等特点,新文科建设要遵从文科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文、社科、艺术三大板块,结合校情与优势,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坚持人文学科内部、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文科与理工医全方位交叉融合,探索学科间横向打通、本硕博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释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力。

(三)强化新文科新基建的建设

创新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建设。坚持打通教学和科研,加大文科重大科研设施投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按照大类建设、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思想,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建设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实现文科专业全覆盖。率先在语言类、历史类、经管类、法政类开展文科实验室试点建设。探索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批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刘炜.助力与借力: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J].社会科学文摘,2022(02):15-17.

[2]王光林.关于新文科的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21(06):45-53.

[3]杨鸿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文科”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21(3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