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韧性理论的城市老旧社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1
/ 2

基于韧性理论的城市老旧社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思考

吕美群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基层社区的韧性状态深刻影响着城市整体健康。韧性不足的社区在遭受风险干扰时,将会由于缺乏有效抵御减轻灾害损耗的能力而引起局部紊乱,最终导致整体城市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当基层社区承担起风险防控的艰巨任务时,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社区治理,倡导提升应急治理能力和灾后恢复力的社区韧性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韧性理论;城市老旧社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

前言

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韧性社区是一种社区应急管理框架的概括,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维护社区结构稳定和功能的正常运行,即使受到冲击,也能快速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同时,社区也是有效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可见,建设韧性社区与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和共通性,通过构建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能够补足社区卫生应急治理短板,有效提升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1韧性社区概念与兴起

韧性社区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后衍生到城市规划领域。韧性社区指的是“面对外来的刺激扰动时,社区系统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并在刺激发生后具有较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拥有对于灾后经验学习的能力。”韧性社区主要针对疫情灾害后,社区所需要实现的功能。韧性社区与传统防灾减灾社区的区别主要有几方面。

1)个人层面老旧社区灾害发生时期,成员独立应对灾害,韧性社区所有社区成员共同应对灾害。2)组织层面老旧社区应对灾害手段单一且调动人员较少,韧性社区调动各个生产生活部门参与防灾减灾,形成完整的防灾系统。3)管理层面老旧社区响应需要政府层面指导,时效慢;韧性社区侧重建立对于危机预防、抵御和恢复的常态化预案,自身便可组织多样的防御体系,并与政府宏观管控相结合。4)社会层面韧性社区摆脱原有社区自给自足的模式,提倡邻里结合、社区结合构建起韧性社区网络,进行防灾减灾。5)学习能力韧性城市具有对灾害经验的学习能力,面对灾害中自身制度的不足能够及时整改。

2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特性

2.1重视主体协同性

老旧社区应急管理单纯依靠政府,治理主体单一,恪守科层制的组织结构,逐级落实应急管理工作。韧性社区更加注重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的交互与联动,强调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主张建构并完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在不断加强预防的基础上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防患于未然。同时,韧性社区更注重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社区、居民三元联动预警机制,建立与专业公共卫生组织的协作预防机制,变被动单一的应急救灾为主动风险监测。

2.2重视风险抗逆性

韧性社区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充分发挥韧性的抗冲击能力,克服自身应急管理方面的脆弱性,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在不改变社区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社区活动、公共秩序、日常生活等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持续抗逆性。

2.3重视动态适灾性

老旧社区的事后应急管理工作多为经验性处置,随着时间推移,防范意识会日渐淡薄。韧性社区重视动态适灾性,能从每一次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快速恢复社区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同时,不断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社区韧性。

3基于韧性理论的城市老旧社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策略

3.1空间韧性提升打基础

规划和设计社区公共空间不能单单考虑居民平时生活的需求和功能,非常态时的各项需求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内。首先,在规划设计社区公共空间时,应使其具备预防抵御风险干扰的能力和条件。具有空间韧性的社区应具备足量和分布均匀的公共开放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居民活动交往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在非常态期间则能够迅速调整转变为应急服务空间或临时物资储备场所。其次,提高公共开放性空间场所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尽可能增加道路动线分支空间,设置次级通道,在平时可以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路径空间,非常态期间又可以避免相关人员行动的动线重合,从而降低风险。

3.2设施韧性提升作保障

社区规划应按照“5—15—30分钟生活圈”,不同类型的社区应该因地制宜,切忌照搬套用,合理划分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支持设施配置。首先完善和提升基层安全医疗卫生设施,稳健的基层医疗设施系统将有助于提供居民就近服务支持,缓解市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幅度提升居民信心和社区韧性。其次,改善和建设社区公共运动场所及居民健身设施,积极倡导全面运动,为居民平时锻炼身体以及休闲放松提供便利。针对老破小社区公共设施设备老旧化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保障基础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更高品质的特色设施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迎合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3环境韧性提升为支撑

居民的居住环境主要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此处的环境主要是指社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社区微气候和绿化覆盖率等的综合。社区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作为一种“恢复性环境”,尤其是社区公园,其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能够更加便捷、髙效地缓解居民的精神压力,潜移默化地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环境韧性的提升可以通过利用社区方位和地貌,结合环境气候风向,合理规划楼道间距,拓展出入口为社区增强通风性及光照面积;设计规划人性化的社区公园,提高社区绿地覆盖率,调整疏通社区内外微气候,为居民提供一个具有疗愈作用的绿色健康居住环境;定期安排卫生检查,整治社区公共卫生环境,改善老旧社区脏乱差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水平。

3.4治理韧性提升作牵引

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要加强建设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权责向基层下放,鼓励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实现政府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和居民自治等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合作。由此可见,多元主体联动对于推进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应积极调动建设多类型组织,如社区志愿者队、议事调解会、挖掘社区领袖等;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之间的合作联系,鼓励号召一线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工作在链接资源,矛盾调解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发展居民心理疏导、情绪保障等支持性服务,广泛招收社区志愿者及义工,不仅可以保障社区治理的人力资源,还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社区基层治理的效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结束语

老旧社区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改变和提升,增强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和城市居民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在社区韧性研究中应更突出老旧社区主体的特殊性,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探索老旧社区韧性重点,构建老旧社区韧性评估框架与维度,针对老旧社区的薄弱点提升社区韧性,从而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J].江淮论坛,2020(6):33-38,197.

[2]施生旭,周晓琳,郑逸芳.韧性社区应急治理:逻辑分析与策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3):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