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桂书均 

宣汉县自然资源局厂溪自然资源所

摘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文章针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进行探究,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概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实践分析、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一些思考3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实践;信息技术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一方面能合理划分土地的使用类型,补充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能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对用地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与拓展,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1]。新形势下,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以下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探讨。

1.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概述

1.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通过重新规划的方式,调整土地的用途,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更好地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实际工作中,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有:①对农业用地进行调整,将零散地归并起来;②对土地进行平整,改善土壤性质;③综合规划建设道路、沟渠与林网;④对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进行归并;⑤针对废弃土地复垦,恢复可利用状态;⑥准确划定地界,明确土地权属;⑦改善土地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2 土地复垦开发

土地复垦,是对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采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土地开发,则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将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

通过对比,可见土地开发侧重于将非耕地变成耕地;土地复垦侧重于对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土地整理侧重于综合规划与管理。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承,共同目标是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

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实践分析

2.1 工作现状

以某地为例,于2016年启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截止2020年底,5年时间累计完成土地复垦开发项目15个,土地整理项目113个,用地总面积达到3200公顷。其中,市级重点项目有11个,用地面积约842公顷,占比为26.3%;县级重点项目有21个,用地面积约630公顷,占比为19.7%。根据上级部门发布的通知,当地政府对具有潜在开垦条件的土地类型进行调查,涉及坑塘、草地、盐碱地等,初步确定约1520公顷的地块作为后备开发资源。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土地复垦成本高

在土地复垦工作中,参与的主体较多,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工作中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以铁路建设项目为例,需要征集多个镇村的集体土地,征地补偿费用共计2800万元,用于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实际工作中,前期调查从2017年1月开始,直至2018年12月完成征地补偿、人员安置等工作,历时2年时间,产生较高的行政成本。

2.2.2 耕地占补不平衡

以2020年为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共计810公顷,所有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可使用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为350公顷,可见开发复垦土地的数量达不到供地需求量。另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过去可以向外区进行购买;然目前外区发展迅速,不再出售相关指标,导致耕地占补不平衡的现象进一步加重。

2.2.3 开发复垦不到位

该地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只开发未整理、只开发未复垦等情况,原因包括:①基层干部和施工团队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发展需求,项目开发后未通过质量验收。②经过复垦的地块出现二次破坏,如堆放杂物、撂荒、违法开采等,增加了土地开发工作量[2]。③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复垦后的土地无法成为高质量、高标准的耕地。

2.3 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强化领导、完善机构、分析原因、明确责任、设置目标,从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对策,扎实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详细介绍如下。

2.3.1 立项环节完善调研工作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在立项时,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基础资料,指导项目规划工作。第一,调查要进入每一村、每一户,听取群众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获得群众的支持与配合。第二,立项后,对项目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控质量关,优先在有需求、有意愿的村庄开展工作。第三,立项和调研工作均要公开、透明,及时公示项目信息,并获得村民代表的同意,才能进入设计、施工等后续环节。

2.3.2 设计环节进行实地勘察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在设计环节,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施工方向和建设标准,重点是进行实地勘察。第一,组织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到项目现场进行踏勘,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符,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可行性[3]。第二,项目设计过程中,应该和当地政府部门、村民代表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对项目施工的要求,采用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减少后续施工阻碍。第三,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设计完成后不能随意更改;必须进行更改时,要进行论证、审批,防止更改后的方案与预期方向产生较大偏差。

2.3.3 施工环节加强现场管理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施工时,加强现场管理能提高效率、控制成本,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缺陷。第一,从人员管理入手,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教育,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监理人员,采用现场巡查、旁站监理、见证取样等多种工作方式,防止施工人员作弊。第二,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后及时追究人员责任,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直至整改到位。第三,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针对态度不端正、考核成绩差的人员,视具体情况予以批评、罚款或淘汰。

2.3.4 验收环节材料全面归档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完成后,验收环节应做好材料的收集与归档。第一,项目组先进行自我验收,以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为准,进行逐一对照,重点是工程数量与质量、土地权属、资金使用等方面[4]。第二,自我验收完成后,进行验收报备,对所有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资料完整、真实。

3.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一些思考

3.1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率。第一,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土地资源,尤其矿产资源项目要加强管理力度,探索新型的生态恢复补偿方法。第二,根据土地类型,因地制宜确定用途。例如草地,应结合草地利用率、家畜种类、气候条件等,确定放牧时间、家畜数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的双赢。第三,针对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真正发挥出震慑作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流失现象,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3.2 积极发展生态工程

以林业为代表的生态工程,可有效治理土地沙化问题,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一,在气候条件良好、林地资源分布广的地区,农业区可营造农业防护林,牧区可建设防风固沙林,城镇可建设绿化带,矿区可建设防护林。如此,增加森林绿化面积,能突出林地的防护作用。第二,生态林业发展中,将乔木、灌木、草本、竹本等植物种类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植被结构,更好地控制土地荒漠化。

3.3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目前3S技术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例,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土地复垦开发工作量进行复核,通过实地采点作为像控点,可对遥感技术(RS)采集的数据误差进行纠正,提高数据精度,减小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干扰[5]。第二,在图斑位置边界处,因判读难度较大,采用GPS采集数据,利用差分技术完成数据处理,可对变更的地物位置进行界定,保证土地信息、工程量信息的精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中,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完善调研工作、进行实地勘察、加强现场管理、材料全面归档。在未来,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积极发展生态工程,并且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思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整理复垦开发潜力研究[J].低碳世界,2019,9(7):125-126.

[2] 张菁.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中的工程测绘技术要点[J].住宅与房地产,2019(5):222,270.

[3] 罗意.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远程监管系统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7):152-153.

[4] 刘蕾.天津东丽区土地复垦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7(22):52-54.

[5] 夏方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发展背景、系统内涵与趋势展望[J].浙江国土资源,2018(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