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训练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1

课余训练之我见

杨钢军

河北保定竞秀区北章小学

    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谁抓比较好?最好是专职体育教师抓,班主任抓是不行的。因为班主任抓常常会把体育课上成文体课,即完成文化课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活动,课余训练谈不上,学校有了专职体育教师,抓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兴趣得到发展,而且也可以加强各学校之间的联系,扩大社会影响。

  如何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很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中小学运动队业余训练的特点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运动员生涯及十几年来的体育教育工作的体会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目的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体育工作是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担负着向上一级体育院校和运动队输送优秀优育人才的任务,也是培养和造就体育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反映了一个学校体育运动的水平。

二、坚持业余经常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运动队只能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因此必须坚持业余运动训练,摆正学习与训练的关系,首先教练员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好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负担、休息睡眠、营养补充等)安排好运动量强度,使运动员在有限的训练时间收到良好的效果。体育项目的技术性很强,如果不坚持经常的训练,强化、改进提高,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很大,那么要做到使运动员对不懈的训练不厌倦,我们这些体育教师就应当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时的培养运动员心理放松。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1、教练员在训练中要积极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练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热情负责的态度投入训练工作之中,形成严肃、热烈积极的训练气氛,从而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情绪和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果教练员在训练中表现的急躁,甚至粗暴,必然给运动员造成很沉重的心理压力,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果教练员在训练中表现的松松垮垮,或精神萎靡不振,对训练无所用心,那么就会形成松懈涣散的训练气氛,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2、教练员、运动员紧密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心理素质对提高训练质量的合格证作用。首先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每个训练手段都要提出相应的心理要求,并在训练中向运动员讲清楚。教练员在观察运动员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员完成运动项目时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是否有利于促进机体能力的发挥。并及时向运动员进行心理指导。运动员在训练中要以积极、自觉、乐观的态度进行训练,不仅要理解教练员对每个练习手段提出的心理要求,而且要自觉的进行自我调节,反复体会寻找完成运动项目的最佳心理状态,在训练中掌握并不断提高最佳心理状态的控制力。

采用了心理放松来摸透运动员心理状态,即使运动量和训练密度较大,运动员也不会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大运动量的系统训练,使运动员坚持不懈的参加训练,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对运动员进行大量高刻度的体能训练,而应该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地休息、娱乐之后会使运动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加训练。

三、情感教学

所为情感教学就是体育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变化,由此不断地产生新的,有积极意义的情感,形成伏良情感品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学包括:课外活动、课间操、早操、运动会、课堂教学等。在课上通过教师的仪表、眼神、语言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仪表就成了学生最直接最关注的因素,而且会长时间甚至是永久地留在学生心目中。所以教师良好的仪表是取得学生愉悦,趋近、尊敬、钦佩以外在美感形象的引力,这样就是有利于学生在训练课上,积极的配合教练员完成训练项目,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可见,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会使运动员受到潜移莫化的影响。

四、科学系统管理

这是学校尤其是教练员老师的重要职责,对运动队全方位的严格管理是保证业余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使之成为成才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管理方法,那么会使我们的运动员队伍成为一盘散沙,在各种困难面前溃不成军,也会使课堂体育训练松松散散,使学生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好。这样,也就失去了体育训练的意义。体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总结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生理发展规律,针对这一规律,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以达到预期效果,千万不要无视训练主体——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只坚持自己的计划行事,这样做的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