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中配合与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中配合与效果

赵俊楠

徐州仁慈医院,江苏   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中配合方式以及效果。方法:选入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50例需开展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25)、研究组(n=25),常规组实施单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研究组开展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比结果。结果:Lyaholm评分以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对比,手术前,术后4个月,组内数据无差异(p>0.05);一年后随访,研究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需要开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应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开展重建,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功能恢复理想。

【关键词】:机器人;关节镜;前交叉韧带

前言

前交叉韧带作为肌肉股骨损伤,关节会失去稳定性,运动能力下降以及出现了关节激发损伤[1]。通常在治疗上会选择关节镜下开展手术,但是关节镜无法检测到膝关节的整体,制备的骨道也不能完全的符合。骨科手术机器作为近些年成熟的技术,可完美的解决以上问题,安全性,准确性更高,为此对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50例需开展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进行实验,探讨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中配合方式以及效果。

1 基本资料和方法

1.1信息资料

 本文数据均是选取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50例需开展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设成25例为单组,其中常规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起始/终止范围:25/48岁,平均在(32.00±5.37)岁;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起始/终止范围:25/49岁,平均在(32.40±5.40)岁,数据存在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单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当患者完成全身麻醉之后,保持在仰卧体位,给予止血带,且利用膝关节镜,进行常规前外入路和高位前内入路,开展关节清理和镜检,依次对髌上囊,内外侧隐窝等进行检查,确定韧带损伤的情况,之后将半月板以及软骨损伤进行处理,选择同一个方向的腘绳肌,并折叠4股以待使用。股骨止点选择在足因区域定位和提前定位的位置,从内朝向外制作直径为8.0毫米的粗骨道以及4.5毫米的细骨道,胫骨止点和股骨止点相同,将引线拉入,牵引移植物到骨道内,股骨侧选择带袢钢板进行固定,胫骨方向则选择挤压螺钉进行固定,膝关节保持屈曲40°,以此固定前交叉韧带,完成之后,确定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有无产生关节内撞击事件,再将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研究组: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麻醉,体位方式同常规组,选择自身的腘绳肌,并折叠4股以待使用,在股骨远端的正前方将导针打入,并且深度固定为4-5厘米,以确定牢固,之后安装手术机器人的示踪器,在G形臂下开展术中的影像收集,将其传递到机器人工作站,以此利用系统进行计算。在光学跟踪系统的监控下[2],可以确定机器臂的运动路径有无出现偏差,一旦有误,系统可第一时间进行补偿,确定导针导入位置的正确性。医生在操作系统上可以依据矢状位以及冠状位来明确韧带关节内骨道的位置,并确定和划分股骨道方向,形成三维图像之后,确定无错误之后,机器人则会按照已经规划好的路径将机械臂移动到指定的位置,为机器臂安装导针套筒,在股骨远端的外侧方向将皮肤划开,并插入套筒,确定抵达骨皮质,在规划好的路径将2.0直径的导针打入,当导针将关节内皮质突破之后,再利用相同的方案在矢状位以及冠状位确定好韧带胫骨止点关节内骨道的所在位置,将胫骨骨道规划完成之后,确定好图像之后,后续操作如股骨道。在膝关节镜下在选择常规的前内外入路,确定半月板的损伤与否,并且还要确定机器人制作骨道的关节内内径情况,确认准确之后,顺沿着导针将移植物送往相对应的直径骨道,并将导引线穿入[3],让肌腱拉入到骨道,重新构建好韧带的股骨侧,并以界面螺钉进行固定,挤压螺钉则用以固定胫骨侧,膝关节保持屈曲40°,后续同常规组。

1.3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时间段组内Lyaholm评分以及关节屈伸活动度。

1.4 统计学处理

SPSS3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值检验,P<0.05,判定存有数据意义。

2 结果

对比不同时间段组内Lyaholm评分以及关节屈伸活动度

  表1数据证实,Lyaholm评分以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对比,手术前,术后4个月,组内数据无差异(p>0.05);一年后随访,研究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

表1 对比不同时间段组内Lyaholm评分以及关节屈伸活动度

组别

例数

Lyaholm评分(分)

关节屈伸活动度(°)

手术前

术后4个月

随访

手术前

术后4个月

随访

研究组

25

42.7±5.5

75.00±4.7

87.3±5.7

84.00±5.2

130.7±4.2

134.8±4.0

常规组

25

42.5±5.8

75.45±6.3

84.2±5.0

84.32±5.4

131.7±4.7

132.1±3.2

T

0.1251

0.2863

2.0443

0.2134

0.7933

2.6354

P

0.9010

0.7759

0.0464

0.8319

0.4315

0.0113

3 讨论 

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应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效果显著,该方式能够确保骨髓道制备准确,且可以提高解剖点制备的成功率[4],在3D数据影像下进行骨道的规划,可以减少导针钻孔的次数,减少对骨以及四周组织的损伤。

综上所述,对需要开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应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开展重建,效果显著,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功能恢复理想。

参考文献

[1]樊嵘,何智超,马传雨,吴伟锋,张焱.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4(03):267-271.

[2]李雪民,滕会如,武文娟.系统性康复护理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7):2513-2514+2520.

[3]梁晓琴,施平,张明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护理方式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8):63+67.

[4]王鑫众,张利恒,范璐,李晋.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及Rigidfix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11):1478-1480+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