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湿地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问题探讨

刘丽洁

承德木滦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068150

摘要:湿地在地球生态发展与循环当中发挥着重要且多样化的作用,能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污染问题,还能够调节气候。水环境是湿地系统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湿地水环境的运行状态就可以代表湿地整体生态运行状态。而以往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与建设活动,对湿地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湿地范围逐渐萎缩,功能水平退化,水环境污染严重,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改善。

关键词:湿地;水生态;生态治理;技术措施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地球生态发展与循环当中发挥着重要且多样化的作用,能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污染问题,还能够调节气候。水环境是湿地系统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湿地水环境的运行状态就可以代表湿地整体生态运行状态。

1.湿地水环境保护措施

1.1 完善湿地水环境相关的法律体系

2022 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水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在湿地水环境资源管理、保护利用、治理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我国的湿地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法律后盾。应结合地方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水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湿地水环境保护条例,为湿地水环境规划、保护管理、执法落实等方面提供指导和规范。对湿地水环境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将人工、自然、间歇性、永久性的水域地带纳入湿地水环境保护领域,标明不同类型湿地水环境的认定标准,使保护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自然维护的基础上,强调人工维护发挥辅助作用,防止过度的人工维护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1.2 划定保护区并加强管理

确定湿地水环境多样性分布区域,在中心划定保护区,为湿地水环境保护区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制度。同时,积极聘请专业的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参与湿地水环境保护区的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加强国际合作,邀请湿地水环境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并吸取国内外湿地水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为当地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3建立完善的湿地公园数据库

组建湿地水环境保护的专家库,并由专家对湿地水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认真调研,强化湿地水环境保护现状的科学研究,并针对湿地公园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湿地公园内进行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掌握湿地公园环境信息,并建立湿地公园的数据库,构建动态数据模型;同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为湿地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4加强科普教育并加大资源投入

湿地水环境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要完善湿地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应该对群众进行有效的教育。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等区域内规划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结合当地的湿地水环境和文化资源,进行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活动,逐步加强公众走进湿地水环境、了解湿地水环境、保护湿地水环境的自觉。在湿地水环境保护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湿地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为保护湿地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湿地水环境治理措施

湿地水环境治理的技术主要有三大类,湿地是环境治理技术、湿地水环境生物治理技术、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治理技术。

2.1湿地是环境治理技术

湿地是环境治理技术的目标是提高湿地水环境稳定性,包括湿地水环境基底恢复、湿地是环境治理、湿地水环境土壤恢复。

1)基底恢复是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湿地水环境基底泥炭层和潜育层的无害和稳定,维持湿地水环境面积。主要包括湿地水环境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湿地水环境基底改造技术等。有效完善基底的恢复,是湿地水环境治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完善退耕退养还湿的方法和措施,防止人为生产对湿地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地形塑造、填土覆盖,对当地的湿地水环境进行保护,使湿地水环境区域的基底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改善湿地水环境基底的恢复效果,可局部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方法进行改良。应用物理法改良,当基质中的污染物积累过多,超过湿地水环境自身的治理上限,可采用人工清除的方式改善水体底层生态环境;化学改良主要是向基质中加入化学改良试剂,以调节湿地水环境水体和底层基质的酸碱值,有效防止污染引起的基质酸化和退化等问题;生物改良是通过引入植物、微生物等提升改良时效性。

2)是环境治理主要包括湿地水环境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水渠、增加湿地水环境水流动性并缩短交替周期等水利工程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通过加强上游和地下水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湿地水环境水源水质。在湿地是环境治理的环节中,水环境的恢复要结合当地的水质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举措。若湿地水环境的水质污染不严重,可以采用封闭湿地水环境的方式,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自我治理的目的。如果当地的水体污染非常严重,就要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而为了防止人工干预造成的重复性污染,在具体的恢复环节中,应该在水体自然恢复的基础上完善人工的干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经济植物进行净化,在湿地水环境中培养一些蔬菜和药材,这些植物可以帮助水体完成自然净化,达到恢复湿地水环境的效果。

3)湿地水环境土壤恢复包括湿地水环境土壤污染控制和土壤肥力恢复等。加强对土壤污染信息的监测,如采用传感器技术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除土壤中重金属;对土壤肥力不足的区域,积极采购农家肥、生物肥等肥料,有效促进土壤恢复肥力。

2.2湿地水环境生物治理技术

湿地水环境生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用和培植、物种引入和保护、种群动态调控和行为控制、群落结构优化配置等。植被恢复是湿地水环境生物治理技术的重要内容,植被本身对水体就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环节中,应该完善植被的恢复工作。针对湿地水环境中稀有的植物物种,工作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恢复,加强栽种和管理工作,确保植物顺利生长。加强对珍稀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和监测,营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外部环境条件。

2.3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治理技术

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生态功能治理技术等。目前急需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本身、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治理技术和物种多样性恢复与维持等进行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是指根据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对湿地水环境的定位、功能和保护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生态功能治理技术是指对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治理。湿地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遵循“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的原则,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结语

湿地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保持恢复湿地水环境的持续稳定,需要良好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作为支撑,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多赢。在湿地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湿地水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 .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LY/T 1755—2008[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2] 韩金锋 , 王婉 . 试论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水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 以四川若尔盖湿地水环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为例 [J]. 山西农经 ,2021(1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