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浅谈

刘海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      邮编015000

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国家财政、审计及纪检监察部门对机关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加强机构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化显得更加重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落实好相关的监管工作,注重人才的培育,以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整体水平,为事业单位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引言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是填补财务安全管理漏洞、保证财务信息和资产安全的关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1.开展规范化管理的基本作用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实施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一个机关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将其规范化管理,势必会极大地推动机关事业的合理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维护财务纪律

加强会计基础性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是对全会计系统和会计人员的一种全新的要求,这能很好地展现出出纳、会计、主管会计等财务工作者在业务方面彼此制约的关系,从而达到会计监督的目的,加强对违纪、违规等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1.2有利于提升会计质量

推行标准化管理,其实质目的是要解决财务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财务部门在原始单据填写、会计凭证编制、报表编制、财务数据存档等方面做到标准化、精细化,同时将财务相关审批流程规范化,最大限度提高会计质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

1.3有利于强化财务管理

在事业单位,通过规范化管理,会计部门所提供的有关会计资料才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机构的实际财务状况,在对预算编制、财政补助收入、各种费用支出以及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增强了决策基础的精确性,从而为机构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设置会计机构时,并不是根据机构业务特点及会计业务的需要而设置的,多出现机构重复的现象,会计机构内部管理层级混乱,造成机构内部职权干预会计核算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诚信度。

2.2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配备会计人员时,没有按照“不兼容的岗位”原则来设定,造成了许多职能不能分开的情况。还有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薄弱,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及时、不准确,缺少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内部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2.3违法乱纪行为存在

会计制度的缺位,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公平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比如,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滥用职权,为自身谋取私利,造成会计核算失真。

2.4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在事业机构发展运行过程中,由于组织机构的特殊性,或是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在绩效评价方面往往仅关注社会效益,忽视了对机构的内部管理,没有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开立账户、会计核算、绩效评价以及内部审计监督等,这就造成了一些不规范,从而影响到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

2.5监督体制不健全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应遵循准确、及时的原则,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内控机制,同时又缺少有效监督,造成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按规定进行核算,账与账不一致,账与物不一致,账与现金不一致,严重影响会计核算质量。

3.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效措施

3.1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其核心问题是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识不够,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正确认识。如果管理者和实践者在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制订制度、强化监管,都无法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为了使会计基础功能更好地发挥,首先要树立健全的会计基本功观念,提高对会计基本功的重视。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会计基本功对会计工作的正面作用和价值,并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念。而且,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也不能只局限于文字,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予以贯彻。比如,在会计基本建设方面,要科学地设立会计机构,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条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入岗位,从而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专业理论的坚实基础。同时定期组织机构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激励调动会计从业人员要积极更新知识,时刻关注行业新动态、专业新知识,强化继续教育,主动加强自身思想认识与操作规范,从内心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保持严谨、认真、公正的态度,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助力会计基础工作稳定、高效落实,推动会计行业高质量发展。

3.2合理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合格人员上岗   

首先,在编制会计制度时,应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机构自身的具体核算及有关的财政状况相联系。其次,在不同职能的会计工作中,要有清晰的职责和分工,要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适当的约束,并提高各职能的协作能力。会计机构一般由会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出纳、审计等几个关键职位,但在现实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会计、出纳、稽核三个职位要相互制约,但不可同时兼顾。然而,现行部分机关审计工作常常被财务人员兼任,甚至根本不设立审计职位,致使审计职能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大型机关必须设立专职审计岗位,或是由会计、出纳等岗位相互制约实现工作。而那些不能设立审计职位的小型机关,则要在重大的财务活动中,进行“理财小组”集体审查和决定,以保证有关的资料能够得到即时的披露。因此,各种违规违纪的现象都会大大降低。另外,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会计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执业资质,并对其进行职业化管理。   

3.3加强监督检查

会计基本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有赖于健全的审计监督体系,而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规范化,就需要适时地健全审计监督机制。一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统一的评价标准,将考核指标直接纳入到工作职责中,让它真正地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方便后续的监管和执行。二是建立一个与会计部门相对独立的专业监管机构,从而对会计人员和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监控,有效地降低会计质量问题。三是要加大处罚和问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尽量避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如若查出违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并跟踪监督,切实整改到位,同时对查出的违规违纪行为要进行严格的查处。四是加强外部监管。为了提高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机构应主动披露财政信息,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3.4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是指在遵守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和要求而制订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十二条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了示范,并根据具体单位的业务特点加以改进,确保会计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4.结束语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工作就是运用这种商业语言消除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果,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事业单位基础会计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的会计人员,应该既要埋头苦干钻研业务,又要抬头看路,积累经验,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寻找出一条适合事业单位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徐梅松.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初探[J].管理观察,2021(18).

[2]庞文群,刘峰.对修订完善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财务与会计,2020(3):57-59.

[3]楼继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J].中国财政,2021,654(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