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何允雄

(广西北流市扶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537422)

摘要:我国自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大战略提出以来,在各自的实践过程中,都面临多种问题,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量。总结当前战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理清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实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对此,本文首先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下村庄生产要素的流动情况入手,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村庄演化视角,重点探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村庄演化;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在我国的战略布局中,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有机结合,才能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没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就会失去重要的现实基础;而城镇化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建设途径,没有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也势必会丧失原有的动力。因此二者只有协调统一发展,才能实现整体社会的共同繁荣。

1.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庄生产要素流动

资本、土地和生产力等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势必会向生产率和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流动,村庄也因此成为各种要素流出的一个单元。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持续加快,农村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在向城镇逐渐流动中,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农村耕地减少,土地逐渐集中于城镇,农村土地出现了严重的非农化经营的现象,国家粮食安全面临较为严重的形势;(2)受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农村地区大部分的青年劳动力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谋求发展,青年人力资源流失情况严重,村庄普遍存在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而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缓慢;(3)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资本要素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农村资金和土地等资源一档发生外流,就很难再形成回流,而农民工这一劳动力要素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在土地资源大量流失的同时,大部分农民工并没有与土地同步完成城市居民身份的转换,具有明显的回流特征。

  1. 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2.1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转移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需求来带动新农村建设。通常来说,农民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致富:其一是深度开发农业和多种经营,如开展绿色水产养殖、有机农产品等;其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当地的乡镇企业;其三是进城务工。尽管我国农业的深度开发有机多种经营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按照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来说,第一产业的占比会逐渐减少。因此长期发展来看,不管国家给予农业和农村地区多好的扶持政策,不论农业的深度开发有机多种经营发展到何种程度,农村劳动力还是会逐渐向产业外进行转移。今后,农村地区富余的劳动力只有向城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才能保证农业及农村人口占比的下降。

另外,城镇化建设还会拉动农产品需求,加速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城镇化有着明显的集聚效应,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工业集中于城镇,人口也逐渐向城镇进行流动,从而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若将农民手中的宅基地借助土地整理转化为耕地,就可以提高耕地的保有量,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据相关研究表明,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城镇化占用耕地资源的比例也相对较少,而城镇化进程加快后,就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而当社会经济处于较高发展水平时,城镇化建设则不会再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保持协调发展的状态。

2.2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前提基础

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保证了粮食的稳定供应,为城市人口提供了大量种类丰富的农副产品,从而也促进了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从而有效拉动内需,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整体农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劳动生产率都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有了更多富余的劳动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1.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要想确保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以村庄演化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村庄的类型不同,其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3.1具有明显地域优势的村庄,应将产业升级、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自身发展的重点

处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村庄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村庄,这些村庄经济较为发达,发展较好,应将产业升级、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等作为自身发展的重点。这是由于这种类型的村庄,其劳动力资源尽管也在持续流动,但因为村庄的经济状况较好,能够吸引村民聚集在这类村庄中,对农村住宅小区进行规划,促使农村社区功能更加完善。随着城镇化对农村地区影响的加剧,这些村庄产业升级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向小城镇方向和城镇化逐渐演进,劳动力无需转移就可以过上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现代化生活。目前我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和东北发达的县城,这种情况已经实现。

3.2地域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流出严重的村庄,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这一类型的村庄随着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外移,村庄里很多家已经出现人去屋空的情况,村庄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务农人力明显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兼业化普遍。因此,这类村庄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落实好土地承包权制度,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对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着重培育,适度开展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加强劳务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来说,此种类型的存在在我国农村的占有较大数量,有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即便今后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还是会有大量的劳动力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生活的改善,并注重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对于留守老人,要不要到迁至城镇居住,必须尊重个人意愿。其中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只要房屋不是危房,老人就可以继续在村里居住,切不可强迫农民必须“上楼”。

3.3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村庄,应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着重发展旅游业

农村和城镇的功能性不同,农村建设必须要符合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维持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对于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村庄,更是要重点保护,不可盲目拆建,形成统一的风格。而是要对保护区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机制,严格按照保护区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规划。例如有着良好自然风景的存在,可以对其旅游资源做出科学评估,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吸引有经验的企业参与运作,并结合当地的文物古迹和地理优势,对本地的文化底蕴进行充分挖掘,加大宣传力度,并适当增设家庭餐馆旅馆,大力发展民俗特色旅游。

参考文献:

[1]王立民.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魏后凯.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需统筹推进[J].新西部,2017(4):1.

[3]谢元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探析[J].农家致富顾问,2020(20):1.

[4]张秀梅,彭新平.江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18(3):2.

[5]陈锡文.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推进城乡一体化[J].求索,20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