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

霍秀秀1,高珂2, 李冰3

1.咸阳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陕西咸阳 712000

2.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 陕西铜川727031

3.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 陕西铜川 727031

摘要:一个国家的水利工程属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体系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归功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要想促进水利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可以离水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因此,务必持续提高有关企业对于水利资源工作的管理方法监管,搭建起更为完善的预警信息管理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防洪抗灾工作,进而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后目的。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措施

1、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措施应用意义

1.1防洪减灾措施应用意义

我国人口分布主要遵循集中化的原则,水资源丰富地区一般也是人口较为稠密地区,这样有利于城乡群众利用水资源开展生产生活,但是与水资源过近的距离也会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隐患,遭受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为此,水利、河务、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充分调查,分析管辖地区的水资源数据信息,结合天气情况预测,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以及风险等级等,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基础上科学制定合理防范措施。

1.2水资源环境管理作用

将一个地区水资源环境相关的信息充分应用到环境管理中,可以帮助水利、河务等相关部门全面掌握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地下水的具体深度和容量、地表径流分布的具体情况等诸多信息。一般情况下,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水资源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比如,在某地出现的特大洪涝灾害就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超过了历史极值,导致城市内部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同时,地表径流也在短时间出现大幅增长。面对这种极端洪涝灾害,需要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迅速有效处理水资源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当前发生变化的水资源数据,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科学防洪减灾措施,将群众的损失降至最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2、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应用建议

2.2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一方面,水利、河务等相关部门在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水资源环境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生成防洪减灾措施的措施和目标,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洪减灾方案,从而降低洪涝灾害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更好地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另一方面,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将会发挥巨大作用,比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完善水资源工作的机制和模式,让空间数据管理效果得到增强,在整理和分析各项空间数据信息过程中更加协调有序。

2.1利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

首先,为增强水资源管理效果,水利、河务等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补充防洪减灾制度内容,包括洪涝灾害上报的具体标准、解决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等。同时,制度应当包括工作人员在监测水资源工作中的规范,便于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据可循。

其次,防洪减灾措施的每一项具体要求都应当体现在制度中,工作人员在落实和应用防洪减灾措施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循制度,也需要立足实际。同时,工作部门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在治理洪涝灾害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预测本地区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最后,制度中应明确责任划分,做到权责一致,将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措施应用的具体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这样有利于在出现洪涝灾害后,对于防控不力的可以追究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当与切身利益挂钩之后,相关责任人会更加积极主动落实各项防洪减灾措施,避免防控不力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损失。

2.4提升数据信息采集的全面性

在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措施落实的过程中,不可缺少必要的水资源数据信息,为此,水利、河务等部门要重视水资源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全面掌握负责地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的深度以及地表径流分布等多方面信息。为避免受到环境客观因素以及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出现缺失和重复问题,保证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水利、河务等部门需要全天候进行监测,同时,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执行监测任务。

此外,如果出现数据缺失问题,导致数据出现空白,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数据补录,主要方法是利用计算和推导,但是补录数据不能超过20个小时,一旦超出,极有可能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相关部门除了要采集高质量数据,还要积极健全防洪减灾措施应用的各项机制,有效管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2.3形成准确的防洪减灾模式

首先,水利、河务等水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防洪减灾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选择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专业管理组织,将防洪减灾工作中建立相关制度和标准,明确各项要求,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而形成一套专业工作机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防洪减灾能力。

其次,水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在开展实际的防洪减灾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对当地经济造成的损失、重视人民群众和防洪救灾人员的人身安全,将水资源环境管理制度中的每一项要求严格落实,积极筹备救援物资,包括救生艇、抽水机、挖掘机等,疏导引流水资源,增强防洪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最后,在水资源监测工作中,在拓宽覆盖领域的同时,强化各项监测工作水平,相关部门要将重点放到那些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重点监测,保证每一项监测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健全水资源监测工作机制体系,为提升水资源监测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2.5提升灾害预警的时效性

水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应当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帮助当地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撤离,将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和伤亡降至最低,这要求相关部门完善重视预警工作。

一方面,水资源管理的水利、河务等相关部门要重视预警红线数据的更新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根据当地水资源和气候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洪涝灾害预警红线,同时相关部门要依据当地所有河道的宽度、地表径流的速度和流量、地下水的水位等多方面特点,及时调整预警红线数值,争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提高防范力度和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另一方面,预警工作中要利用各种设备,水利、河务等相关部门要落实好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工作,避免设备在缺乏维修的状态下出现故障,影响预警工作正常进行。要不断加强预警效果,进而提高防洪减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洪涝灾害对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相关部门在处理预警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预警模式,充分考虑各方面需求,保证预警工作有序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尤其是南方地区水网密布,水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但是水网密布也为洪涝灾害埋下隐患,洪涝灾害不仅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还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为了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和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水资源环境管理,科学合理运用防灾减灾措施,从而提升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治棋,范北林,黄莉.浅析水文水资源防洪减灾与环境管理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05):108-110.

[2]沈比几,祝佳.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51(03):29-31.

[3]郑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分析[J].乡村科技,2022,13(0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