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工作从“送到”到“送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送教上门工作从“送到”到“送好”

李思君  ,雷娟

光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残疾与失能均对应英文Disability,但在我国语境下残疾与失能定义及相应人群则不尽相同。根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残疾是指身体结构、功能损害及个体活动受限与参与的局限性,残疾人是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随着残疾人数量增多及老龄化程度加深,残疾与失能人群数量持续攀升,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带来较大挑战,急需建立残疾人和老年人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本文对送教上门工作从“送到”到“送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送教上

引言

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不能上学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如在家或远程教育。所有不能平等上学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都享有受教育权。

1残疾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当代价值

1.1实现残疾儿童顺利融入社会的现实推力

一方面,在残疾儿童中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培养残疾儿童认知职业对于自身未来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职业的能力需求,在职业体验和认知中达到自我教育,明确职业对于自身价值实现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残疾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将残疾儿童的完整教育和完整生活理念相结合。在残疾儿童早期教育中融入职业元素,通过职业体验等活动了解现实中的职业,使职业由抽象概念转化为现实概念,并认知到社会职业活动的协同机制,从而树立社会交往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等,帮助残疾儿童破除“社会融入隔阂”,正确处理自身未来发展问题。因此,职业启蒙教育对于残疾儿童不仅仅是一项教育内容,更是残疾儿童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残疾儿童确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通过职业意识的获取唤醒其正确的自我认知意识,弱化其对自身生理缺陷的关注度,更加以普通的眼光审视自身,从而促进残疾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主动融进社会,超越自身生理缺陷,满足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入需求和“平等、尊重、权利”等心理诉求,达到残疾儿童的完整性生成,更好地处理自身与社会、生活、学习、同伴等的关系。

1.2唤起当代特殊教育理性回归的有力手段

特殊教育通常与补偿教育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特殊教育可以为先天或后天造成生理缺陷的孩子提供相应教育模式,减少其自身学习的不利条件,为其完成学业造就一定有利环境,从而弥补残疾儿童自身的缺陷,为其提供一定教育补偿。目前,“补偿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深入实践,为特殊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导向,但这种强调“补偿”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扩大了社会各界在开展特殊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残疾儿童的“特殊性”,即其自身的不利条件。但特殊教育不应强调“特殊性”,而是基于这种“特殊性”提供适宜教育,即特殊教育的实施理应关注残疾儿童自身的优势,而不应过度强调其劣势。残疾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实际上唤起了当代特殊教育的理性回归,引导特殊教育更加关注残疾儿童自身的价值。

2研究目标

(1)制定送教上门实施方案,成立送教上门工作组。

(2)根据方案要求探索送教上门工作有效管理和工作模式以及送教形式、内容,制定持久性的工作制度。

(3)教师根据学生残疾程度,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和知识教育。

(4)对家长进行培训,教一些技能给家长,家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5)与社会联系,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利用社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

3研究内容

1、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筛查,并建立“教育康复评估表”档案。每个残疾孩子的病因不同,缺陷程度不同,只有全方位的掌握这些,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弥补残障学生的心理缺陷,达到教育目的。每次训练完,应建立康复训练档案资料,保证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连续性。

2、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要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

4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2、调查研究法: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在走访专家进一步佐证的基础上提炼观点。

3、个案分析法:针对课题中涉及的典型案例,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寻找到具有高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基于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需要,全体参研教师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

6、比较分析法:认真比较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

7、观察记录法:观察研究对象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8、问卷测试法:主要应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建设“送好”服务的保障机制

(1)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残儿童少年的送教服务实行家庭完全免费。各地财政部门应当为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安排必要的送教服务工作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实施。送教服务对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当地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拨付,已高于该标准的地区不得降低。各地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时,应对承担送教服务任务的学校予以倾斜支持。按规定为送教服务学生拨付残疾儿童基本康复经费。相关医疗康复服务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个人支付部分由财政负担。要通过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特殊教育学校重残学生的教育、康复以及各类学校送教服务工作经费不足问题。

(2) 各地教育、民政、残联部门应要选派责任心强、富有爱心、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退休教师)、康复师承担送教服务相关工作,建立“一生一案”的个别化康教服务专业管理机制。各级编办和人力资源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重残少儿教育和康复服务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各方面师资极度匮乏,要积极争取和创新编制、人事管理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中小学校重残学生教育、康复以及送教服务队伍。各地要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承担特殊教育工作的普通学校可按不超过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增核绩效工资总量,作为特教教师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助,为教育领域脱贫攻坚、控辍保学工作保驾护航。

(3)一整天的课程。为严重残疾儿童及其父母提供全面的家庭教育和康复资源,提高父母的识字率和技能,并为严重残疾学生提供自我康复和深入学习的机会。在每个学期开始时,根据每一名被送回家的学生的服务清单制定课程,制定一份送修计划,并提供一天的时间表。除了脱机教学外,教师还在网上提供阅读清单、歌曲清单等,指导家长进行康复培训、广播视听节目、辅导等。向各类家庭指导障碍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括娱乐和休闲、体育和康复、交流和互动、看法和看法,并在提高认识、身体健康、职业治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等领域提供专门服务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发家长课程,注重家长实践教学、网上指导等,我们充分利用父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资源此外,除了上述课程外,还为患有大脑运动障碍的学生提供特殊课程服务(普通学校),包括语言、数学、英语、班会、音乐、艺术和其他室内课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实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孤独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儿童致残性疾病筛查,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同时,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特别是母亲知道孩子出生后应主动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通过筛查发现可能致残的疾病,并能尽快干预、康复。

参考文献

[1]卞卫芬.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界,2018(05):24+26.

[2]冯水兰.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探索[J].考试周刊,2018(36):15.

[3]杜晓敏,高洪俊.让教育之光照见残疾儿童[J].当代教育家,2017(02):13.

[4]董桂林,陈小玲,何志芳.佛山市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16):8-11.

[5]赵小瑜.重度残疾儿童非正规义务教育探讨[J].残疾人研究,2019(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