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做好内部审计问题整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谈如何做好内部审计问题整改

杜金松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审计整改工作是指接受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审计的单位(以下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期限内,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处理的行为。2018年,国家审计署11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八条明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被审计单位应当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告知内部审计机构。本文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责任务,重点就强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控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问题整改提出几点意见。

一、内部审计主要内容

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容,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的要求,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本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协助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督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具体是:

(一)经济责任审计。20197月起施行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对本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的内容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本部门本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财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以及在预算管理中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财务收支审计一般情况下,内部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各项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和财产物资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和评价,包括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收入支出结转结余管理情况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管理情况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管理情况

(三)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内部控制审计主要从单位和经济活动业务两个层面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是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其他内部控制实施情况。二是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其他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情况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特点

(一)内部审计具有内向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内部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有效性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面向单位内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单位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向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同在一个业务系统内部,接受共同领导,不具备行政职权,审计结果往往侧重于意见和建议,没有强制性。

(三)内部审计是常态化经济体检内部审计工作灵活性较大,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工作,审计时效性强,审计周期较短,能够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快速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避免产生损失后果。

三、审计问题整改存在的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缺乏强制性,以及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不高,往往造成被审计单位没有足够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还没有与干部职务、职级晋升挂钩,也使整改工作雷声大雨点小。

(二)整改措施不实。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同程度存在蒙混过关思想,认为有的问题在接受外部审计时不一定被发现或问题并没有产生严重后果。采取的整改措施不实不细,治标不治本,调门高、表态多、行动少,存在文字整改、书面整改等形式主义倾向。

(三)缺乏长效机制。被审计单位防范化解各类经济风险意识不强,对内控制度没有有效测试和评估,对存在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不主动防范化解,有的问题不断反弹,重复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四、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几点意见

(一)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被审计单位应当对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过程中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采取有关措施、完善有关制度的参考依据。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结果运用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将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纳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述责述廉的重要内容。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以及审计整改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二)扎实落实整改要求。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主体其现任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领导和组织审计整改工作,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被审计单位应当将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范畴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单位治理。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通知书要求,逐条研究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制定审计整改工作台账,明确整改目标、工作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整改时限等,建立销号制度,严格按整改时限落实整改任务。能立即整改的,要立行立改;短期不能整改到位的,要制定阶段性整改措施,长期坚持推动整改。将整改结果书面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和分管领导,审计整改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审计整改的总体情况;针对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已采取的整改措施;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情况;加强内部管理和完善相关制度情况;正在整改或尚未整改事项的原因分析及计划完成时间;所附落实整改的证明材料

(三)整章建制规范财务管理。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发现问题开展自检自查并举一反三,主动排查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同类问题和不足,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时总结共性问题规律特点,完善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建立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确保问题不反弹。

(四)加强整改情况监督监察。内部审计强化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对被审计单位未落实整改的事项和未按规定期限及要求进行整改的,及时以书面形式进行督促。经督促后仍不整改的,内部审计部门应报请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分管领导,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加强与内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确保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