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

康东雅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南濮阳    457001

摘要: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主要的含油气层位之一,勘探潜力巨大,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主要分布在雷四段潮坪相白云岩段,储层呈“多期多套、叠置连片”分布;(2)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藻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储层总体为Ⅲ类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

关键词:通南巴地区   雷口坡组 储层特征

1 引言

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在沉积期受到强烈的构造抬升和风化剥蚀,岩溶作用较为明显,为后期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因此成为了油气勘探的潜在区块。目前在川东北地区在雷口坡组四段的风化壳古岩溶储层中取得了一定的油气突破,但其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以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为研究重点,在基于区域地质的背景下,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能为川东北地区雷口坡在储层的研究以及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2地层特征

地层划分对比工作由野外实勘的江油通口剖面出发,盆山结合,重新梳理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方案。江油通口剖面雷口坡组底部发育绿豆岩与嘉陵江组分界,顶部发育厚层白云岩与天井山组厚层块状灰岩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江油通口剖面雷口坡组地层具有明显的三分特征,其中第一岩性段以灰绿色薄层泥岩与灰色云岩、膏岩互层,为一套蒸发潮坪相沉积;第二岩性段以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局部夹白云岩、膏岩;第三岩性段为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含膏岩,风化面上刀砍纹明显。

江油通口剖面雷口坡组3个岩性段与钻井岩性特征可对比,定义第一岩性段为雷一-二段,第二岩性段为雷三段,第三岩性段为雷四段,明确雷口坡组发育雷一-二段薄层灰云膏-雷三段块状灰岩-雷四段云膏岩三个岩性组合特征。

3储层特征

3.1岩石学特征

结合钻井取芯、测井、录井岩性解释及岩心、岩屑薄片观察等综合分析,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不整合岩溶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藻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微晶结构为主(图1))。

图1 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不整合岩溶储层显微特征

3.2储集空间类型

据薄片观察及成像测井分析表明,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岩溶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溶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溶缝、晶间孔、裂缝等均有发育,主要以溶蚀孔、微裂缝为主,被方解石、黄铁矿、泥质充填。马9、马10井雷口坡组取芯表明基岩岩性为泥晶白云岩,发育大量的岩溶裂缝及孔洞,裂缝密度13条/100m,倾角0.9-89°,方位北北东、北西向,缝洞被后期方解石脉充填严重,面孔率3.94%。

3.3储层物性特征

岩心样品统计分析表明,通南巴地区雷四段岩心孔隙度为1%-2.3%,平均1.56%,中值1.49%(N=15),渗透率在0.0023-3.8583mD,平均0.7250mD,中值0.0682mD(N=15);测井孔隙度分布在2.0%-5.8%,平均值3.3%,中值3.2%(N=54),渗透率在0.001-52.3mD,平均1.4255mD,中值1.438mD(N=54)。综合分析表明,雷四段储层物性较差,整体上为低孔致密储层为Ⅲ类储层。

4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古地貌控制着地表和地下岩溶水流的流向,进而控制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作用带内的孔洞发育。不整合面古斜坡、古隆起是不整合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斜坡带水动力强,地下潜流带活跃,溶解作用最为强烈,对储层发育最为有利,因此是岩溶型储层的主要发育部位。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发育3种岩溶地貌。在古隆起区为岩溶高地,古斜坡和坳陷方向则发育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据区域研究,四川盆地雷顶为“北西低南东高”的古地貌格局,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地层保存较全,处于岩溶盆地;通南巴地区雷顶残存雷四1-2地层,古地貌高于西部的元坝-龙岗-川西地区,低于南部普光-开江岩溶高地,为水动力活跃的岩溶斜坡。

通过精细刻画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残余地层厚度,表征岩溶古地貌分布,通南巴地区发育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沉积2种岩溶地貌,岩溶高地主要分布于工区西北部,岩溶斜坡主要分布于工区东南部。据已钻井分析,岩溶高地雷顶岩溶储层不发育;岩溶斜坡储层发育较好,位于岩溶斜坡的马7井在雷口坡组不整合岩溶气藏已取得突破,实践证明,在大斜坡的背景下,由于微古地貌的变化,岩溶作用及岩溶储层发育程度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古岩溶斜坡更有利于岩溶储层的发育。

4结论与认识

(1)通南巴地区雷口坡组不整合岩溶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藻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微晶结构为主;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溶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溶缝、晶间孔。

(2)雷四段储层物性较差,整体上为低孔致密储层为Ⅲ类储层,雷顶储层发育受雷顶时期古隆起、古斜坡控制。

参考文献

[1] 秦伟军, 邹伟. 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条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5):7..

[2] 宋晓波, 王琼仙, 隆轲,等.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J]. 海相油气地质, 2013, 18(2):7..

[3] 宋晓波, 隆轲, 王琼仙,等.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21. .

[4] 黄东.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探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

[5] 张克银.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