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胃脘痛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推拿治疗胃脘痛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

张景伟

洛阳市涧西区中泰世纪花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科

471003

摘要:目的:解析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54例胃脘痛的病人,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被选择进入本次研究,数字随机抽取分组的方法,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组(27人),推拿治疗,对照组(27人),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度,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效果更佳(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更佳,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推拿治疗;胃脘痛;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本研究解析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

1、一般资料

1.1基本资料

54例胃脘痛的病人,年龄20-65岁,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被选择进入本次研究,数字随机抽取分组的方法,研究组(27人),男:女=12:15,平均(41.23±10.31)岁,对照组(27人),男:女=10:17,平均(41.27±10.82)岁,两组基本资料可比(P>0.05),签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四川科伦药业,国药准字H20056108),一次20~60mg,一日1~2次。

研究组采用如下推拿治疗手法:(1)推揉腰背镇痛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侧方面向床尾。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两侧数遍,而后面向床头,双掌自胸腰节何不沿向下方向向两侧分推三至五遍。再用双掌或掌跟同时自上而下揉两侧彷徨经数遍。而后术者再用肘部缓缓深压两侧华佗夹击学。(

    2.掌拨俞穴通络法  术者用单掌根着力压在腧穴上,依靠脘关节作手掌向两侧晃动动作,带动掌根在穴位上方做手法晃拨运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以达到通络行气之目的。

    3.提拿捏脊健脾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侧方让患者松开背部衣物,以方便医者施术。术者用双手拇、食指捏拿住患者棘突上方以及旁边两侧肌肉,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三只五遍。完毕后,术者再用捏脊法自下而上捏三提一,既每捏三下向上提一下。操作八只十遍以患者耐受为度。以达到健脾和胃之目的。

4)捏拿胸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即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通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两手放在患者两侧胸腰结合部自上而下,眼脊柱两侧从胰俞到胃腧,双手交替搓擦数遍。而后用一手拇指夹住按摩不一脚然后在手掌上裹住手掌小鱼肌,术者另一首把按摩不覆盖于患者魏淑学上,并拉紧按摩不对侧一角并同时压紧按摩不另一边,让按摩不平铺紧贴覆盖于患者背部魏淑学上方。术者后用裹住按摩不的小鱼肌在魏淑学上眼脊柱垂直方向做左右往复摩擦运动手法,速度由快到慢,逐渐加快。最后冲刺,迅速停止然后术者用热手掌快速覆盖于两侧魏淑学上。达到温经通络的目的,最好是热透腹部为最佳。

    6.揉推腹部和胃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蛐蛐,术者立于侧方,术者用双拇指从剑突向两侧沿肋躬向两侧斜下分推数遍,而后术者面向床尾,双手掌从神阙向下沿妊脉交替分推数遍。 此为开三门、运三脘。接着术者面向床头,两手掌五指分开成爪状沿肋间隙向两侧分推梳理两斜三只五遍。在用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部;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达到温中和胃理顺气机的作用。

    7.擦摩上腹温中法  术者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当患者腹部温热时,改用掌摩以上部位。患者腹部发热为佳,达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效。

    8.摩揉腹部消积法 术者用丹掌以及双掌在腹部做摩法,丹掌和双掌摩法交替进行。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三只五遍,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起到消食散积。疏通胃肠的作用。

    9.握拿抖颤导滞法  术者用双掌从左到右推动腹部让患者腹部象波浪一样左右波动,在双掌波浪推揉腹部结束的基础上,双掌从左右两侧同时向中间推挤,两手掌借力握拿住患者腹肌,作抖颤动作。也可微微向上提起做上下抖颤,也可左右摆动加强效果。起到消极导致之目的。

    10.点揉阳明清热法  术者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外侧数遍,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11.点按八针剑腹法  术者以中指或拇指点按中晚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成为八针穴。点按中脘以及关元穴可用时终止点压住略向下深入后配合颤法。这八个穴位点按时间可以略长。可疏通腹部指气,固元培本。

12.掌振腹部通络法

术者坐于患者侧方,用手掌放于患者腹部妊脉上掌跟可贴在中脘或官员,气海等穴,前臂略伸直以上肢颤动带动手掌,及掌跟做颤法,拇指和小拇指分别把握妊脉两侧经脉,治疗时间随病情而定。此振腹手法可以作用于整个腹部,振腹手法操作以腹部发热为佳。

13.推揉两协疏肝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用两手掌,一环状推摩两斜数分钟。然后术者坐于患者侧方,叠掌自腋下两斜揉只肋工下缘。双拇指点按机泉穴,大包穴。拿揉两侧胸大肌。达到宽胸理气疏肝健脾的目的。

辨证论治: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1.推揉腰背镇痛法,2掌拨腧穴通络法,4.捏拿胸背理气法与13.推揉两斜疏肝法,6.揉推腹部和胃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

2.火淤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1.推揉腰背镇痛法,3.提拿捏脊剑脾法,8.摩揉腹部消积法,10.点揉杨明清热法,加用13.推揉两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1.推揉腰背镇痛法,2.掌拨腧穴通络法,4.捏拿胸背理气法,7.擦摩上腹温中法;配用10.点揉杨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3.提拿捏脊剑脾法,8.摩揉腹部消积法,9.握拿抖颤导滞法,配用1.推揉腰背镇痛法与10.点揉杨明清热法。11.点按八针剑腹法,12.掌振腹部通络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1.推揉腰背镇痛法,4.捏拿胸背理气法,5.搓擦胃腧温通法法,6.揉推腹部和胃法。配用3.提拿捏脊健脾法与7.擦摩上腹温中法。11.点按八针剑腹法,12.掌振腹部通 络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9.握拿抖颤导滞法和10.点揉杨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2)胃阴不足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3.提拿捏脊健脾法,6.推揉腹部和胃法,3.提拿捏脊健脾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的软件版本为SPSS24.0,n%进行计数表示,检验,(x±s)进行计量表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用P<0.05表示。

  1.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见表1。

表 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n

显著(n%)

改善(n%)

无效(n%)

治疗有效率(n%)

研究组

27

12(44.44%)

12(44.44%)

3(11.11%)

24(88.89%)

对照组

27

6(22.22%)

10(37.04%)

11(40.74%)

16(59.26%)

χ2

3.0000

0.3068

6.1714

6.1714

P

0.0833

0.5796

0.0130

0.0130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对比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低(P<0.05),见表2。

表 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N

腹痛腹泻(n,%)

疼痛(n,%)

恶心呕吐(n,%)

皮肤过敏(n,%)

总发生率(n,%)

研究组

27

1(3.70%)

0(0%)

1(3.70%)

0(0%)

2(7.41%)

对照组

27

3(11.11%)

2(7.41%)

3(11.11%)

1(3.70%)

9(33.33%)

χ2

1.0800

2.0769

1.0800

1.0189

5.5941

P

0.2987

0.1495

0.2987

0.3128

0.0180

3.讨论

胃脘痛病因病理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不良反应低(P<0.05)。中医推拿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病理诊断,通过手法作用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病、治病目的[1]。中医推拿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机体免疫能力[2]。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能影响到内脏和其他部位[3]。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以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提高人体正气[4],增强免疫力,消除病邪,促进机体恢复健康,对保证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5]

综上,在临床治疗中,对胃脘痛的病人,使用推拿治疗的效果更佳,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火龙, 李凯, 李慧,等. 止痛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2, 30(9):5.

[2] 任良娟, 陈德凤, 陈曾丽,等. 温脾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1, 16(4):4.

[3] 瞿晓密朱云燕. 子午流注择时艾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 2021, 42(11):1616-1618.

[4] 廖子鹏, 潘红霞, 陈航言,等. 恒温雷火灸配合姜汁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及体表温度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22,15(009):029.

[5] 金燕. 联合服用奥美拉唑与加味香砂六君膏治疗胃脘痛的随机对照研究[J]. 安徽医药, 2021, 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