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田径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关于小学田径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探讨

张赫

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南佛小学 

摘要:由于以往的基础教育都以文化课教学为主要任务,因此体育田径课程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教师在组织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活动时经常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一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分析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有效策略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田径存在问题教学

引言

田径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上的思考非常重要,寻求小学田径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将会对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平时的工作经验和其他同行的先进做法,制定适合学生的最优学习计划,让体育课堂活跃起来,真正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如果教师都能实现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更优化的体育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为自身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一、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首要意义就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田径课程内容丰富,涵盖走、跑、跳跃、投掷等多个方面,学生从小学习田径项目丰富的体育知识,实际上就是参与多元锻炼的过程。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随着学生提高参与田径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自然能达成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必然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通过小学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体育本质上是一项技能性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体育知识要以获得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项教学要求。教师以此为依托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要不遗余力地给学生传授运动的基本方法、在运动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方式、对待体育的正确态度等知识。久而久之,小学生不断在知识和技能的熏陶下自然能形成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

二、小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是非常常见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固定,教学模式也相对固化,导致体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田径训练不像球类项目一样具有趣味性,单纯的跑、跳、投等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上的乏味枯燥的田径训练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难以为其他运动项目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小学田径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常规教学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用这个统一的教学计划指导全体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小马拉大车,学生无法完成高于他自身能力的学习任务,就会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吃不消,从而越来越厌恶上体育课,不仅身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也不利于其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这种教学方式没有注意到学生差异,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对提升整体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三、小学田径运动教学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通过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田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而要能够基于学生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进行教学。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的体育教学,更需要以分层的形式来进行,而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进度,从而不利于整体的发展,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体系,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体育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体育基础,增强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若依旧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就会让部分理解能力不高的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就需要使用语言弱化的方式来帮助这类孩子降低对跳高的恐惧。接着,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降低杆的高度。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适当调高杆的高度,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跳高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田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之下,教师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此之前,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要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如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避免采用自主训练的方法。一开始便进行自主训练,由于学生没有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动作有一定的了解,无法充分理解新知识的要点,训练过程中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此,教师可采用理论教学法,先为学生示范所学田径项目的标准动作,并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领、标准要求等,切忌让学生一上课就自行练习,避免事倍功半和安全问题的发生。第二,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即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心理素质和运动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某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个人诉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相互帮助,弥补训练中出现的不足。例如,大部分学生对于热身运动都没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此,在开展热身活动时,教师可进行灵活处理。如鼓励学生自行开发热身运动的动作,只要这些动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运动器官,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达到热身的效果即可。

(三)定期组织田径运动比赛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意识,而正确的竞争意识是体育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正确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设计教学活动,田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计“分组”形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田径比赛。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他们不仅能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基础田径能力,还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的素养,理解体育运动团队竞争的精神。但是现阶段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组织田径比赛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虽然组织了比赛活动,却没有严格按照体育精神设定科学、公平的评分规则,导致有些学生为了赢得比赛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影响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体育精神。为了规避这个问题,教师在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该明确不同田径项目比赛的评分方式,通过制定田径比赛的评分准则让学生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教学环境中强化自身的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田径比赛活动的欲望,如此体育教师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结束语

总之,设计更多有效实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是田径教学的主流。此外,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教师还应将人文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要明确目标、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玉麒.浅谈我国小学田径教学问题及对策[C]//.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4).[出版者不详],2020:56.

[2]邱修福.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0(10):38.

[3]陈毅.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田径活动的重要性[J].读写算,2020(28):90-91.

[4]缪小琴.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田径,2019(04):56-57.

[5]马宁.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优化和创新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