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航洋,胡庆春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2

摘要:针对新时代制造类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现状,研究了高校产教融合涉及主体的内在驱动、利益诉求与行为选择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共同体”的产教融合新机制和实践举措,为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为当前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重要途径[1]。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提出“激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岗位实践、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推进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各层次社会资源协同培养高校人才[2]。

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同质化严重。因此,如何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制模式,成为保障我国新工科建设乃至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科学问题。改革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过吸纳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进而构建培养方案共商共定,教学资源共建共用,培养过程共谋共担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并为新经济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制造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1.产教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与新产业的来临,制造人才需求内涵正在发生转变[3],然而当前,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与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无法适应,究其本质,主要表现为:

(1)地方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在驱动不足、利益诉求不一等导致的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共享不充分的问题。

(2)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通常缺乏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尤其是对协同育人效果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工具缺失。

(3)传统的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在资源配备上通常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视作三个彼此制衡的独立环节,缺乏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整体设计,深具操作性的示范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2.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实践举措探索

(1)政校行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共同体。

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由政府牵头,以协作共赢为目标与长沙、益阳地区先进机电装备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单位,建成人员保障、项目驱动和过程管理的有效合作机制,形成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双创教育为导向合作的办学机制。

实践条件共建共用:依托企业平台对我校现有教学设备与实验设施的进行投入,共同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实训中心。开设多系列、高规格的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一方面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展实际项目研究和技术探索提供条件、储备人才。

师资队伍互聘互培:学校派出一批教师参与公司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打造具备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的能力的优秀师资团队。根据智能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混合型原则实现教师团队与专家团队的深度融合,淡化学术研究与技术探索的界限,通过外派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引入专家展开实践教学,构建师资队伍互聘互培的长效、共赢机制。

(2)学做赛创衔接,深化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与公司共建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省级科普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构建“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成为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

培养方案共商共定:基于地区企业的优势资源与先进技术,围绕其顶层设计理念以及企业对制造类人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构建基于岗位目标要求的产学相结合的适应企业需求的实践项目/专业课程体系,对智能制造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基于卓越工程师要求,通过共商共定、迭代更新策略,不断完善及发展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环节共推共管:依托学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同时,以OBE理念为导向,通过推进双创教育,探索本科生交流培养模式,优化满足行业需求的立体化培养方案。通过建设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促进科、教、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推动协同育人教学改革。

(3)产学研用合作,拓展服务功能,构建社会服务新机制

构建服务社会的良性机制,建立健全行业资格认证考试、过程考核与综合评价制度。推进产业学项目孵化与产业化运作,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

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完善高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的高效沟通渠道,通过企业冠名,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广泛合作。面向企业开展专业讲座、协助项目攻关,形成多功能的沟通交流与社会服务体系。

优化服务产业能力:依托学院建立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智能电网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平台,为区域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增强优质资源的辐射和服务功能。

  1.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等院校应将深化协同创新教学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政校行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学做赛创衔接迭代优化人才培养共同体、产学研用服务验证人才培养共同体,探索人才培养共同体实践路径,为多方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了一条广泛适用且深具操作性的示范案例。

参考文献:

[1]孙传.产教融合视域下以项目为载体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2022(10):38-40.

[2]李梦丽,许崇海,安蕾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1,57(09):198-203.

[3]穆为磊,肖成志,谭俊哲,刘贵杰.产教协同的机械专业课程新工科改革探索——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236-237.

基金: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 第741号

姓名:李航洋     性别 :男      籍贯: 湖南长沙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1986.3

学位:博士      职称:讲师

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

研究方向:机电系统设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