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肿瘤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熊娟

南充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四川,南充,637000

1、肿瘤治疗的背景

无论是良性肿瘤和是恶性肿瘤,均会对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肿瘤及相关并发症死亡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全球癌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数据显示约有2000万人新发肿瘤,近年来中国无论是新发癌还是因癌症死亡人均位于全球第一,因治疗产生的经济费用是其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的肿瘤治疗方法中,手术、放疗、化疗普及度较高,对部分肿瘤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受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发展的影响,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已经在向系统化治疗发展,由重视病灶治疗向重视肿瘤驱动因子(分子信号通路)治疗发展,诞生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肿瘤治疗方式。

2方法和手段

2.1手术

手术是癌症治疗应用时间最长的治疗方式,受诊患者也最多,既往手术治疗会对患者进行麻醉和体循环支持,由医师开腹找到病灶并切除,在对多种良性实体瘤以及除血液系统相关肿瘤上均有理想的手术效果。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术中指引(超声、染色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切除的难度降低,术中创伤减小,精确性和有效性也有显著提高。但是手术切除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体内器官的解剖学位置往往较为复杂,为了尽可能的将肿瘤病灶暴露并切除,无论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均需要将病灶周围脏器进行一定程度的牵拉,这会加重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导致治疗效果受限。且手术切除对于手术医师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尽量在术中仔细清理,避免术中癌细胞脱离(病灶组织、粘液、血液等)掉落到其他组织上造成种植性转移。需要注意,对于部分中晚期恶性肿瘤,手术通常不作为首要的治疗方式;另外手术治疗还受病灶部位的影响,如肺癌患者手术前需要考虑术后呼吸功能,肝癌患者在切除部分肝脏后是否会增加肝衰竭的发生率等。因此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前需要多学科团队充分研讨,并根据患者的体征情况才能制定手术方案。

2.2放疗

放疗治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高能射线(电离辐射)破坏肿瘤细胞结构,或抑制生长速度,从而诱使肿瘤组织停止恶性发展甚至使其凋亡,往往与化疗、手术切除联合使用,在术前实施以缩小肿瘤直径,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条件,或是在术后作为原位肿瘤细胞彻底清除的措施,降低肿瘤原位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的发生率,放疗治疗过程时间相对较长,肿瘤细胞会随着放疗时间的增长逐步凋亡,但放疗往往会将肿瘤病灶周围的健康组织损伤,因此对于不同肿瘤位置放疗后还需要相应的给予改善措施,如胃癌患者需要给予吗丁啉、胃蛋白酶,头颈部肿瘤患者则需要增加饮水、头颈部小众止痛,肺癌患者注意肺改变、放射性食管炎等。放射治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应用范围广,即使对于一些不便观察和手术部位(解剖学位置复杂、血管包裹严重等)的肿瘤也具有良好的抑癌效果。相对于手术治疗,放疗术后的应激反应较轻,诱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弱。但放疗治疗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包括治疗负担大,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免疫力,引起长期皮肤损伤,对于白血病等全身性肿瘤的效果较差。

2.3化疗

化疗的应用范围更广泛,除了一些对于化疗不敏感部位(如鼻咽部、头颈部等)的相关肿瘤,化疗对于多种肿瘤(血液系统相关的淋巴瘤、白血病,生殖系统相关的乳腺癌、尿道肿瘤,或是常见的胃肠肿瘤、肺癌等),具体疗效仍然取决于肿瘤的类型、位置、与周围的关系、期型等。治疗所用药物以铂类药物为主(顺铂、奥沙利铂、卡铂等),其次还有烷化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依托泊苷)、抗有丝分裂药物(长春新碱、紫杉醇)、抗代谢类药物(甲氨蝶呤、氟尿嘧啶)、蔥环类药物(多柔比星)。化疗药物能在人体流动,对于体内各处的肿瘤组织(因子)进行攻击,减少血液循环中微小病灶的含量,从而控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与转移,抑制肿瘤的生长与扩散。化疗更多是作为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措施,由于化疗药物会同时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的细胞进行攻击,因此要求受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耐受力,以免因使用药物过量导致发生意外事件。

化疗治疗的毒副反应相对更加明显,往往呈现全身性发作,常见骨髓抑制、血象异常、胃肠道异常,且由于化疗治疗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注,也容易因此发生静脉炎、置管脱落、渗血渗液等异常事件,从而影响治疗质量。目前通常为患者相应实施一线、二线、三线药物以及最后的姑息治疗,或者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2.4生物治疗

手术、放疗以及化疗多是从病灶形态上进行针对治疗,但对于多数恶性肿瘤的治疗1、3、5年的复发率、生存率仍然较低,但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发展,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已经有免疫治疗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等。

免疫治疗旨在患者机体对于肿瘤细胞的免疫能力,在治疗前由相关的实验室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特异的免疫细胞(具有抑癌能力,肿瘤因子识别能力),在识别后对此类细胞进行大量培养,在将之输入患者体内,进而灭杀或抑制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但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细胞,从而触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与破坏),从而改善患者的肿瘤病症,或抑制肿瘤向更晚期型的发展,免疫治疗的优势明显,筛选的免疫细胞来自患者体内,免疫排斥小,作用显著,毒副作用也轻,缺陷则在于开发难度较大,筛选细胞在培训过程中容易突变,应用范围受限。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一般只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治疗采用的靶向药物是小分子药物或单克隆抗体药物,包括信号转导抑制剂(干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组织肿瘤细胞的生长分裂,抑制肿瘤的生长)、血管生成抑制剂(干扰血管内皮因子,抑制新的微血管形成,减少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生长)、毒素递送分子(通过与肿瘤靶细胞结合,将有毒分子送入肿瘤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细胞凋亡诱导剂(诱使肿瘤细胞凋亡)、激素疗法(控制肿瘤生长激素,抑制肿瘤生长)、基因表达调节剂(控制肿瘤内蛋白质的表达)。所用药物的组成分子极小,设计附着在癌细胞表面的特定靶标上,能直接穿过血脑屏障,细胞膜等,可以轻松与细胞内部的靶标产生作用。与化疗治疗相比,靶向治疗只对于特定分子靶点作用,能显著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与发展,而化疗药物识别性较差,会对体内各类细胞造成严重损伤。

此外还有中医的治疗方案,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均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疗质量,损伤人体免疫系统、造血系统,而通过中医能够通过补气、补血的调理方式,让人体的免疫力迅速地恢复起来,为肿瘤治疗提供恢复条件。

总体而言,肿瘤的治疗具有多种方式,目前仍然是多种治疗方式共同协作治疗,但随着普及推广,生物治疗能逐渐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共同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个人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简介:熊娟,南充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研究生,研究方向:肿瘤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