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赵冬 ,刘琪

成都大学    610106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的现实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556.18万人,其中,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320.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0.61%,比2020年增加5.53万人,增长1.75%。十八大以来,发展养老服务成为政府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抓手。成都市以“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体系化”为目标,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提质量,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超大城市;养老服务;创新

我国正在迈入中等收入水平,老年人对于专业的康复护理的需求将日益提高,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规划建设中加强配置。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556.18万人,其中,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320.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0.61%,比2020年增加5.53万人,增长1.75%。70岁及以上年龄段户籍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达到51.81%,比上年增加3.06%。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来看,呈现高龄化特征。

    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发展主导趋势。无论是倡导独立自由的欧美国家,还是强调家庭文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让老年人居住在社区,领近家庭,享受养老服务都是发展的主导趋势。很多国家提出让老人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号召。这种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养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社区居家养老。

1 成都市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

成都市截止2020年有552家养老机构,其中医养结合机构有108家,共有床位12.7万张。2021年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48个,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2162张,改造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4180张。

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供需匹配还是空间分布及配置标准上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超大城市的人口家庭日益小型化,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显著,对专业护理需求愈发明显,医疗结合需求突出,社区养老设施需求功能多元化、集中综合设置等需求更加强烈。

1.1社区养老现状

     在我国社区养老相对居家养老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是由社区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补充了居家养老的不足。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模糊,活动中心和照料中心功能划分不清晰,业务不专业,大多数社区养老中心只是老人的文体活动中心。部分社区增加了志愿照料功能,但日间照料功能开放严重不足,上门居家服务刚需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此外,我国成熟的医疗体系没有有效发挥作用,没能充分辐射到老人所在的社区或者家里,医疗健康服务不到位。

1.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本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高龄老人的照料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因为缺乏政策支持和社区支援,一些老人或其子女被迫放弃家庭养老而进入养老机构,增加了机构养老的压力,一些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床位极为紧张。

目前社区居家照料护理系统尚不完善。居家养老还不能覆盖需要提供服务的家庭;服务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缺乏基础性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居家养老服务员队伍不稳定,大多是外来人员,很多人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有待规范。

2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创新模式

2.1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

确立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发展和就近养老服务理念,统筹谋划超大城市养老服务布局。一是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提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要求,并指导各区落到详细性规划。二是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系统提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公办民营改革;制定老年人分类保障意见,将政府责任重点聚焦经济困难和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老年群体;出台老年人照顾服务意见,扩大社会优待范围。三是推进居家社区机构三融合发展,明确将养老床位从传统意义上的机构床位,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床位、家庭养老床位拓展。同时,强化街乡镇统筹作用,整合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力量,推动形成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

2.2建立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高效对接

     要建立统一的居家养老供需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属地化服务,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每个老人都有不一样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背景、思想观念等等,因此他们对养老服务的诉求也千差万别,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需要建立一个全市性的老年信息系统,建立包含老年人的年龄层次、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服务需求等信息的老年人信息系统,为制定科学的养老事业发展政策,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提供依据。政府部门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与老年生活联系相关的为老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进行评估,合格的企业可以纳入为老服务网络中,向老年人推荐,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各种为老服务项目。

2.3强调社区居家服务,注重功能模块复合使用

    从关注机构养老设施为主到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并举,强调“在地养老”。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值与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设施始终存在此消彼长的复杂耦合关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升能有效减少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应突出均衡布局、差异配置、综合设置、资源整合等原则。 养老服务设施布点应均衡覆盖城镇及农村社区。建议在老年人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区,打造10-15分钟36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打造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通社区、居家,统筹安排各种基本设施和服务,盘活资源,推进建设小微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4积极探索建立“时间储蓄”养老制度

   “时间储蓄”是一种以服务换服务的养老模式,体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让个人为自己的养老做出贡献。很多低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完全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承担照料高龄老人和患病老人的工作。由于“时间储蓄”养老模式操作比较复杂、运行周期漫长且需要较高信用保障,应当通过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实现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改变目前一些社区开展的类似服务中组织机构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兑换困难、缺乏风险防范的弊端,从而根本上保障“时间储蓄”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芹,陆杰华,超大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探究—以深圳市为例[J].人口与健康,2020(10):41—45

2.刘斌,高崟博,大城市发展智慧养老的机遇与挑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9期(总第485期):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