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PICC导管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观察

高洁

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7

摘要: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用药,为其构建一条有效、安全的静脉给药通道,既可减轻反复实施静脉穿刺的疼痛,又可赢取宝贵的临床抢救时间,促使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PICC导管是指由外周静脉实施穿刺和插管,将尖端定位在上腔静脉的一种导管。然而PICC留置时间长,相关并发症会影响导管使用时长,不利于患者治疗。为此,应充分做好PICC导管在临床应用和护理。

关键词:PICC导管;重症监护室;应用观察

1.PICC导管应用概述

在很多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频繁穿刺会给患者的依从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可能出现药物的外漏对血管及局部组织的损伤,由此可能导致静脉血管的变细、变硬、穿刺困难及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进而影响患者治疗的进行。因此,探索寻找一种新型的静脉通路对于患者长期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此时,PICC导管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2.PICC导管的应用

2.1PICC在肿瘤患者的应用

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采用的各种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成分,而这些化疗药物在抑制癌症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过程,从而杀灭肿瘤细胞。通常这些化疗药物多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并有较强的刺激性。通过手背或前壁静脉输注治疗时,会损伤患者的血管细胞而出现局部疼痛或其他不良反应。若采用PICC技术建立静脉通路则可有效减少上述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且能够长时间应用。各类肿瘤患者在长期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具有治疗疗程长、静脉穿刺次数多等治疗特点,长期反复的经常规浅静脉穿刺输注化疗药物,易给患者造成较强的不适感。化疗药物的特殊不良反应会较强的刺激患者局部血管,使得患者血管完好性遭受破坏,而PICC技术应用通过导管尖端位置置于上腔静脉,具有的优势是静脉血流量相对较大,药物可快速被流动的血液稀释,避免了局部血药浓度过高引起的静脉炎以及药物外渗引起不良反应。

PICC是在外周静脉部位进行穿刺,操作过程简便易行、穿刺置管的一次成功率较高,减少了频繁穿刺引起的不适感,有利于医护人员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导管的选择PICC导管选择是该法治疗的首要环节,主要以硅胶类导管较多,导管口径的选择方面主要选择细小口径导管。对于小儿患者可选取型号为1.9Fr导管,年龄稍大的儿童厅可选用2.8Fr导管,成年患者人群主要选用的是型号为3.0Fr、4.0Fr或5.0Fr导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可以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硅胶管具有质地柔软。

第二,穿刺血管选择。PICC穿刺血管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主要可选的血管部位有管径粗、弹性好、管腔直且穿刺置管时不易滑动大静脉。根据这一原则,首选的穿刺血管应为贵要静脉,主要是因为贵要静脉具备管腔直、管径粗、管腔内瓣膜少等特点。另外,还可选择的血管有正中静脉、头静脉、腋静脉等。

第三,穿刺操作方法。使患者取平卧位,置管侧肢体外展与躯体呈90度;肘上15cm量臂围;预测导管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向下第3肋间。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75%乙醇及浓度不低于0.5%碘伏消毒三遍,消毒范围为整个手臂。第三: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后,局麻扩皮,送入插管鞘,撤出导丝,送PICC导管,导管送至15厘米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锁骨,将导管送至预估长度,撤出插管鞘。通过心腔内心电定位法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完毕后嘱患者行胸片定位,再次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2.2PICC导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研究显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政策的开放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等因素,早产儿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早产儿的发生率可达占10%,因此早产儿护理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在早产儿出生的早期由于其无法经口进食,因此临床选择肠外营养满足其生长所需的物质,不仅可以使其蛋白质丢失率降至最低,还能够改善生产结局。同时由于早产儿的肠外营养中需注入50%葡萄糖、3g/(kg·d)氨基酸及脂肪乳,上述液体均具有高渗透性,因此极易损害早产儿的外周血管的血管壁。而PICC以其特有优势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

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胎龄等诸多危险因素的影响,营养储备较差,同时因其胃肠发育较差,胃动力及消化吸收功能差,进而导致胃肠不耐受高发,鉴于此临床通过肠外营养的方式向早产儿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但是肠外营养中应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等均具有渗透压高的特点,而早产儿的外周血管壁薄,长期采用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极易发生液体外渗,影响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于早产儿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具备操作便捷、可减少反复穿刺及可保证药物及静脉营养的及时供给等优势在早产儿的静脉营养中得以广泛的运用。目前PICC置管路径有上肢、下肢和头部静脉,通常情况下下肢静脉因其靠近会阴区等原因常被作为上肢和头部静脉穿刺失败的后备之选。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头部和上肢静脉在穿刺过程中易出现暴露不充分的情况,从而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而下肢可实现充分暴露。

2.3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在静脉穿刺前耐心与患者沟通,详细说明置管注意事项、配合要点等,提高患者配合度;置管前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解PICC置管相关操作、优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置管过程中与患者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并经呼吸配合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促进其对置管的配合;以贵要静脉为PICC置管的首选穿刺血管,尽量避免选择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置管前用血管超声定位标记颈内动脉位置,术侧颈内静脉横断面用高频超声寻找,用探头在颈内静脉近心端压闭其管腔,避开颈动脉窦,随后再将导管送入,若无导管回声则表示送管到位;若压闭静脉腔内有导管高回声出现,则将导管退出,对探头按压角度和力度适当调整,随后实施送管,在高频超声下送管可看到导管有无进入静脉,提高置管准确性。反复穿刺置管失败时,须果断更换置管位置,减少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和刺激,不能操之过急,灵活多变地应对。

结束语

随着PICC置管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优化,相关护理干预等保障措施的跟进,PICC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必将在医学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詹慧旦,李惠娴,郑锦萍.去枕平卧位配合转头及导丝边退PICC边进置管在减少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30):4125-4128.

[2]栾顺莲,黄家香,许秀云,周婷婷,张敏.复合定位法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20,43(05):388-391.

[3]赵宁,贺新建,张瑞.多探头联合超声在引导儿童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09):1695-1698.

[4]车肖文,唐晓莲,颜婧.晚期肿瘤静脉营养支持患者应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效果比较[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09):2341-2344.

[5]周纪妹.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联合无针密闭式接头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PICC封管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8):165-166.

[6]蔡新兰,阮文珍.基于患者导管安全管理模式构建PICC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