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小学音乐教学与反思

门肯其其格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017400

摘要:音乐教育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对音乐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情趣与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反思;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极有必要,其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工作的不断拓展,大批教育工作者针对如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希望为音乐教学工作的拓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们根据教学期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进行了解读,其使得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近几年,虽然各学校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教学方面,音乐器材还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音乐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需要的教学器材较为专业,比如音乐教室、配套的乐器等。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损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音乐教室又不够用,从而导致正常的音乐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如果说没有足够的设备我们还能克服,但是没有足够的专业音乐教师,这就是一个致命的弱点[3]。近几年,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班级数量不断增加,急需一批全职音乐教师,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因此仍然无法满足需要。

(二)小学音乐教学发展不受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深入影响下,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将教学的视线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唯一的任务,升学是学生的使命。在进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时,这些教师十分重视应试主科:语文、数学和英语。将大部分的教育时间都分给了这些主课,而忽略了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的“副科”他们认为,这些“副科”就是用来给学生们玩闹的,没有任何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深受这些功利性教学思维的影响,学校也并未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组织专业化的人才教学队伍。甚至少数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主科教师“兼任”的,或者有些主科教师直接占用了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时间。

二、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当中,要能够从课堂教学当中发现重难点是相当艰难的。在早期的课堂当中,老师往往是对录音机加以利用,从而实施课堂教学。在具体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会直接告知他们一些知识点必须了解。对于音乐这门课程而言,有着很大的实效性,但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从而使得老师在具体课堂若只是讲解一下,很难让他们掌握。这样,老师也就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能够融图像、视频、语言为一身,能够使较为抽象的东西显得较为具体。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老师就必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

(二)构建和谐愉悦的音乐课堂情景

要使小学音乐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三者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融洽、愉快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热爱。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动漫中的优美旋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三)完善小学音乐教学所需的器具

要想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还需要为其教学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器具。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音乐器具乐理知识的教学。同时,这些乐理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如果缺乏相关的音乐乐器,在学习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会影响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学校需要以小学音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乐器为教学的基础,为小学生音乐教学的发展、音乐器具的学习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例如,小学生学习到《号手与鼓手》、《奇妙的竹乐器》等小学音乐知识时,学校可为学生按需购买小号、锣鼓、竹乐器等等,然后由教师来教导学生怎么去应用乐器。让学生学会乐器的基本应用原理,并且还让学生学会用乐器去表达音乐作品,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深度与丰富性。

(四)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之美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积极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通过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们对音乐知识实现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结合海量网络资源对于音乐作品进行展示,以便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音乐艺术之美。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尝试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悟。其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解读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结合海量资源进行音乐知识的展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通过放映相关作品,让学生们聆听并尝试进行鉴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并帮助其在特定情境中感悟音乐魅力,对于学生音乐探索兴趣的培养很有帮助。

(五)引导自主体验,把握音乐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体验的音乐情感通常是其掌握相关音乐的重要途径。而在学生自主体验相关音乐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将合适的音乐内容呈现给学生,还应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包括将音乐创作背景知识、作曲家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等。在新体系的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加音乐实践互动,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听觉、感觉、知觉、动觉与视觉体验,深刻感知音乐的节奏感[6]。另外,教师还应利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将音乐的内涵、相关知识呈现出来。例如,在《土风舞》的教学中,由于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民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导其一边听一边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感悟,通过相应的肢体动作、表情等将律动表达出来。如此一来,小学生可在音乐律动中深刻感悟音乐的韵味和内涵。同时,小学生在这一学习模式下,也提升了自身的表现力、创造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初等教育的必修课,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音乐的认识和训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愉悦和美妙,从而认识音乐,使他们从心底爱上音乐,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莹.小学音乐教学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J].科普童话·原创,2023(2):127-129.

[2]金娟.让音乐走入学生心中——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原创,2023(2):59-61.

[3]戴轩辕,苗飞.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的创新建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2(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