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 2

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刘民义 王林泽 吕昕刚

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 271100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3年10月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邠为常规组(n=30)和观察组(n=30)。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入术中改道技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后1d,7d,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在数据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评分中,在术后1d后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d,1个月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在数据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并且应用。

关键词:术中改道技术;椎体成形术;应用价值

引言:骨质疏松会引起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对于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常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1],以椎体成形术为主,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疗效。在多数压缩不是很明显的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可以发现,单侧常规的穿刺骨水泥弥散效果不够理想,双侧穿刺还会增加手术的创伤和费用。近年来,有学者对术中改道技术进行了研究[2],主要在手术的过程中对椎体的中下部进行穿刺,如果上终板下骨水泥弥散效果较差,就可以退至椎弓根的中后部,调整穿刺角度之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穿刺,改道的时间大概为30秒左右,能够有效的提高骨水泥弥散性。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当中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选择2020年9月-2023年10月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具体的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3年10月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常规组(n=30)和观察组(n=30),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1-5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5.11±5.1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2-59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6.05±5.23)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脊柱外科学》[3]当中关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②通过MRI、CT等方式确诊;③符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适应证;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及其家属签订了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②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③合并严重肝肾疾病;④资料依从性较差;⑤未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组行脊神经后支阻滞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采用俯卧位,消毒之后进行麻醉,使用7-9号针进行穿刺,穿刺深度为3-4cm左右,在突根部注入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87,规格:5ml:0.1g)。使用剂量为5ml。在穿刺时不进行改道,推注骨水泥,一边推射一边后撤,在关注了2ml左右的骨水泥之后就撤出,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进行监测,在拔出了导管之后,对伤口进行缝合[4]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之上加入改道技术,在初次穿刺后退针,进行术中改道,如图1所示,改道后注入骨水泥,如图2所示通过侧位同时的方式,上终板下缘骨水泥弥散良好。

图1-术中改道示意图

图2-注入骨水泥示意图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选择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骨水泥用量(ml)、术后1d、7d、1个月的VAS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若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结果对比

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在数据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骨水泥用量(ml)

常规组

30

135.24±11.52

46.21±2.19

3.03±0.26

观察组

30

120.56±10.43

27.75±4.76

2.65±0.23

t

-

5.975

22.399

7.600

P

-

<0.001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对比

将来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7天、一个月的VAS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术后1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7d、术后1个月之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在数据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术后1d

术后7d

术后1个月

常规组

30

8.55±0.52

6.22±2.19

3.16±0.17

观察组

30

8.53±0.56

4.66±1.55

2.12±0.13

t

-

0.167

3.677

30.735

P

-

0.868

<0.001

<0.001

3.讨论

骨质疏松主要在中老年人中发作,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相关研究表明[5],骨悚输送患者中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概率超过40%。本文为了探讨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选择60例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在数据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评分中,术后1d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1个月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术中改道技术在椎体成形术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以及手术时间,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并且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敏,陈德旺,李强,彭婧,张强,王高,李斌华.一侧穿刺两侧分布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6):153-156.

[2]廖海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类C臂椎体束CT成像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设备工程,2022(01):210-211.

[3]薛武祥,魏桂财,郑忠.骨水泥椎弓根附近锚定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21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05):76-80.

[4]刘德利.DSA类C臂椎体束CT成像技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19,40(07):743-746.

[5]董群伟,谭继勇.探讨CT引导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