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放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放射治疗

徐海莲

岳池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 四川广安 638300

转移癌属于多发性的肿瘤神经系统并发症,超过20%的颅外恶性肿瘤在病程中都存在脑转移的情况。一般来说,临床中的常见原发肿瘤有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其中脑转移风险最高的癌症为肺癌,而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脑转移肺癌。那么关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放射治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若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肿瘤水肿问题,可以选取甘露醇以及地塞米松或者甲强龙作为专属药物进行药物治疗干预,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会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以及体重上升的问题,并且存在出血与血糖异常的不良反应。针对存在癫痫病症的患者,可以通过抗癫痫药物的应用进行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皮疹、眩晕和嗜睡的问题。肺癌脑转移的常见途径为动脉循环的血源性转移,脑内灰白质交界下区域血管管径变细,狭窄的血管内血液变慢,很容易导致瘤栓的形成,而这也是脑转移瘤的常见性位置。脑转移瘤的分布和患者自身的体重与血流量存在一定的关系。从临床调查研究分析可知,大约80%的脑转移在大脑半球,15%位于患者的小脑,5%在患者的脑干位置。

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你知道吗?

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采取手术治疗干预的价值较高,对于患者生存期长短起决定性作用。手术治疗的主要价值为患者占位效应的控制,同时保证患者脑脊液通路的顺畅性,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对于其生活质量提升有促进意义,有助于病理诊断的明确性,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期限。针对单发脑转移灶,采取手术的方式对转移瘤与肺部原发灶进行处理,能够保证患者生命期限的延长,并且存在完全康复的可能性。针对多发性脑转移且存在孤立病灶占位效应明显、脑水肿以及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干预,帮助患者对神经功能进行改善,能够有效提升放化疗的质量。针对胸部无明显症状的隐匿性肺癌,且初期表现为脑转移灶神经症状患者,需要立即通过手术的方式对病灶切除,能够有效减轻占位效应,并明确病症专断特征。对于某些病理性质判断仍未明确的颅内占位,需要将病灶利用手术的方式切除对病症进行诊断。

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放射治疗方法你知道吗?

放射治疗也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常用临床治疗方法之一,需要根据患者肺内病灶大小、肺外病灶大小、转移灶的数量与位置以及患者的实际年龄和机体表现出发,针对性的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方案。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对症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

(一)全脑放射治疗

现阶段,有关于脑转移治疗中全脑放射治疗的应用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此种治疗方式一般多应用在年龄较高、身体机能较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之中,单一应用全脑放射治疗对于脑转移患者生命时间延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临床中仍避免不了死亡风险的出现。据不完全的调查研究,接近半数的患者在治疗后的颅内进展阶段死亡。为了实现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升,多个研究机构展开了调研分析。结合研究实践内容进行分析,不同剂量的分割方式在患者临床治疗之中,并无显著性差异的存在。近阶段的研究内容分析,每10次20Gy与每5次20Gy属于现阶段临床治疗的有效形式,对于分割方式进行调整,并无显著性存在。从我国大多数非小细胞癌脑转移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我国现阶段多应用每10次30Gy或每4周40Gy,每周5次的分割剂量。针对全脑放射治疗研究分析,大多数研究发现,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能够在72h内帮助患者缓解放疗脑部的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临床中脑部放疗缓解有重要价值。现阶段临床全脑放射治疗之中,联合激素和脱水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避免放疗引发的水肿,有助于脑转移引发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

(二)术后全脑放射治疗

手术为脑转移最为多见的治疗方式,现阶段在部分肺部原发灶控制仍存在较强的应用价值。手术治疗对于患者颅内高压缓解有重要价值,能够获取病理诊断,但是单一手术治疗仍存在术后复发风险。手术联合术后全脑放射治疗,相较于单一治疗能够有效实现局部复发和新发颅内转移灶风险的控制。虽然术后全脑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实现患者总生存期限的提升。术后全脑放射治疗能够有效避免颅内复发风险的出现。

(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放疗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常规放疗在正常组织的保护与靶区剂量的提升中作用受到了不良影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状态下,应用于脑转移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相较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和手术与全脑放射治疗效果较好,脑部单发转移病灶的患者。相较于全脑放射治疗而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够更加高质量的保护患者的脑部正常组织。不仅如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能够在转移灶形成高强度照射剂量,在肿瘤边缘形成锐减的剂量梯度,并不会对患者周围正常脑组织造成严重性的损伤。

(四)全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联合性应用

从本质上来看,全脑放射治疗与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各有优缺点,单一的全脑放射治疗是在脑内正常组织剂量的限制下,导致转移灶剂量匮乏,单纯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多发脑转移病灶与隐性病灶控制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全脑放射治疗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价值较高。单一全脑放射治疗后,加强定向的大剂量治疗的应用,有助于患者痛苦情绪的控制以及改善。

(五)其他放射治疗

姑息性放射治疗属于现阶段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标准治疗的治疗方案,但是效果较差。近年来,研究者全脑放疗基础上通过新颖放疗技术的应用,获取了较强的成效。从临床报道研究中分析,姑息放射治疗应用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应用,疾病控制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不仅如此,RSR13全脑放疗与吸氧联合治疗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患者死亡的风险。

姑息性脑转移而肺部病变又为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脑部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者应用立体定向放射展开治疗。胸部原发病变则采取分期治疗的原则来进行。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案为放射治疗。单个脑转移病灶和手术切除后与全脑放疗的联合性应用价值更好。然而,如果提升放射治疗的技术治疗,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治疗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和分析。此外,由于存在肺癌脑转移治疗的困难与预后不良问题风险,对于脑转移预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