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裂缝处理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2

建筑施工裂缝处理技术分析

符发书

460300198908070032

摘要: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工程建筑材料,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裂缝问题。混凝土在浇筑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各种裂缝,这些裂缝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会因裂缝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解决裂缝问题,对于提高混凝土质量和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技术;控制处理

前言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部分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若混凝土结构出现过多裂缝,将对整个工程结构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要重视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对于混凝土及工程质量的提升,必须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1混凝土开裂的主要种类

混凝土开裂的根源复杂多样,许多穿透性裂缝会对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模式产生影响,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危害,其中一些裂缝甚至位于钢筋保护层的范围内,对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在设计或施工中未引起足够重视,将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区分混凝土裂缝类型:第一类为结构性裂缝,其通常具有贯穿性。当结构实际承受荷载超过其材料承受能力时,会产生裂缝,这些裂缝会导致结构构件发生塑性或脆性破坏。在塑性破坏时,结构构件中的受力钢筋会缓慢变行,而当钢筋变形超过其塑性伸长量后,钢筋会断裂,从而导致结构完全破环,塑性破坏也会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此时,由于应力释放使裂缝继续扩展,并在后期不断出现新的裂缝。当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被超越时,其脆性破坏表现为钢筋的冲击性破坏,而非经历塑性变形阶段。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混凝土裂缝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裂缝的一些特征,因此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类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都属于非结构性类型,即表层裂缝,而非结构性裂缝。这类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存在着微小裂隙造成的,而不是由施工因素所造成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浇筑与养护阶段是导致非结构性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养护初期,由于水化热散热的不平衡,导致了裂缝的出现;而在后期,由于干缩的影响,裂缝也会随之产生。

2混凝土开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2.1构造形态发生变化

梁板柱在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结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开裂现象。若在施工过程中未遵循图纸规定,未按照混凝土标号及实际钢筋数量进行施工,将导致结构无法承受图纸所要求的承载能力,而长时间的超载则可能对混凝土构件造成损伤,若长期无法获得有效的质量,则结构裂缝将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构件的破坏。

2.2水分的蒸发速度过快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期间,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结构之间的化学反应不协调,导致表面的混凝土直接与周围空气接触,从而导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混凝土容易出现收缩和徐变现象,最终形成干缩裂缝,而内部结构由于水分流失缓慢,难以形成干缩裂缝,因此一般情况下,干缩裂缝是表层前裂缝。

2.3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异极大

当混凝土在凝固期间与水发生反应时,会释放出水化热。由于混凝土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其水化热会快速散发,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构件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从而导致构件内部温度升高。在这种温度差的情况下,温度应力会形成,容易导致表层混凝土构件表面出现裂缝。

2.4地基的沉降呈现出一定的不均匀性

在建筑工程中,基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许多基础工程都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其工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必须重视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有效发挥。由于基础工程的独特性质,许多施工企业在进行地基施工区间时,常常难以完美地执行图纸和规范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施工单位对基础工程施工技术重视不足,导致了大量基础工程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到建筑物质量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进行基础回填时,若采用基坑开挖期间的临时弃土和未进行分层压实等措施,地基承载力将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地基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这将导致混凝土构件在布局时出现较大的变形,由于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较差,一般变形超过混凝土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从而引发结构性裂缝。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增加预应力来加固土体,从而避免或减少建筑物开裂现象的发生。随着土层的不断压缩,不均匀沉降会导致结构裂缝的持续扩展,直至沉降达到稳定状态。

3针对混凝土出现的开裂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1采用结构强化技术进行强化处理

对于混凝土构件而言,裂缝是一种不可逆的破裂现象,若不及时加以处理,大多数裂缝将持续扩展,从而对混凝土构件的破坏速度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混凝土构件使用寿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当裂缝的深度超过构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时,这意味着构件的主要受力部分钢筋暴露在空气中,与周围的水分和氧气长期接触,从而加速钢筋锈蚀破坏的速度,最终导致构件的失效。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范能够指导设计人员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因此经常发生因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而造成严重工程事故的情况。在结构设计之初,就应该全面考虑,通过扩大结构截面、增加配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裂缝。同时也要加强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内部有足够的水以保持其强度。在必要的情况下,预应力钢筋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

3.2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加工处理

一般非结构性裂缝均可采用灌浆方式处理,该处置方式通常为0.3mm以下裂缝的首选处理方案。在进行裂缝注浆方案时,需特别关注注浆材料的挑选,以确保其具备抗氧化性、亲水泥性,并在特殊条件下具备一定的防水性能。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时间和成本等因素,以确保注浆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进行注浆强的过程中,必须对裂缝进行彻底的清理,以确保浆液与混凝土充分接触,从而维持一定的注浆压力。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裂缝,其具体注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针对于一些大裂隙以及小裂纹等情况都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只有当浆液与裂缝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时,才能确保注浆效果的可靠性。

3.3采用置换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以新材料替代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位置,是一种处理结构性裂缝的技术。通过新材料的添加,裂缝位置的材料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构件的连续性和问题的解决。

结束语

目前,在工程建设行业中,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其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它不仅可以作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使用,而且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内部环境的作用。由于施工条件和养护条件的限制,许多混凝土构件可能会出现各种程度的非结构性裂缝,甚至有些结构由于施工不规范或设计疏忽而出现结构性裂缝,这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这些裂缝在后期使用中很容易导致整个建筑功能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智远.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5):98-99.

[2]贾广鑫.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08):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