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涝区耕地自救工程与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5

关于涝区耕地自救工程与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研究

傅占全

身份证号:220122195209051835


摘要

由于涝区耕地垅小沟浅,土地不平整,田间有水排不出来,使今年(2022年)大面积农田渍害,内涝成灾,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作者通过近几年种玉米2:1(空)种植,比传统种植增产17%以上。结合今年的内涝想出了一个治理田间渍害,抗春旱除夏涝,从田间入手,让耕地自己救自己的好办法—改垅。改垅能使垅台抬高,垅沟降低,垅大沟宽;能排除田间渍害,春不旱夏不涝;同时还能给玉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密植,改良土壤,改良盐碱地,提高地温,增产增收,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关键字渍害内涝 绝收 改垅 不旱不涝 增产 高标准农田

概述

我省有涝洼低产田103.6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是轻重不同的盐碱地。在60年代初就对涝洼低产田划分涝区进行了治理。涝区工程的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建设了排水干支沟,以及配套工程体系。治理后对涝洼地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耕地垅小沟浅,土地不平整,田间有水排不出来,如今年(2022年6-7月份)的几场降雨使涝区内大面积农田受害,田间渍害严重,面积很大。

再如作者所在家乡农安县前岗乡属于鲍家涝区,降雨后田间渍害严重,几天后地里还有半垅沟水,或串垅水,积水使小苗放黄,生长停止,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一、改传统小垅耕作为大垅耕作

作者多年种植玉米2:1(空)种植,2为两条种植垅在种植垅上加密种植(即株距4寸),空垅作为通风透光的通道。就是3垅地种4垅的苗,一般年份可增产17%左右,特殊年份增产的更多。如2021年4.5亩的低洼盐碱地,收获了8500多斤玉米,亩产1900斤,而且还经历了八月末的那场台风,刮倒了一大半的玉米。

今年涝区受灾,很多地块虽然较平整,但还是有几十公分的高差。如果把涝区耕地的某一条垅高低不平的所有点用仪器测出来,并且把这条垅的各个高程点用一条线在图纸上连起来,我想这条线一定是条曲线,如果把这条垅的玉米的受灾程度也在各个高程点观测,并且也用一条线在图纸上连起来,我想这两条线一定是重合的。

那么,两条线为什么会重合呢?很明显,因为受灾的程度是随着地面高程的变化而变化的。地面高程越高,玉米受浸受灾的程度就越轻,或根本浸不着,反之高程越低受浸受灾的程度就越重。

下面就一条垅高差大小不同的横截面受浸程度示意图如下。

1 垅水淹没垅顶受浸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雨后串垅水淹没垅顶,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小苗根系全泡在水中,如果时间过长,不能马上排除,就会受害造成减产或绝收。

2 水深10cm受浸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雨后有大半垅沟的积水,如不马上排干、或连续降雨,垅沟保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存水,土壤含水量居高不下,也会成灾造成减产或绝收。

3 水深5cm受浸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地面高程较高,降雨过后垅沟存水较少,边下雨边流走了,土壤含水量不超高,或在很短时间内就趋于正常,这样对桩稼苗无太大影响。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水深,浸润线的角度也在变化,这可能是受水体大小的影响,产生的压力也大小不同吧。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地面高度在涝区耕地中是多么重要,在今年大面积内涝中也可以看到,哪垅地稍高几公分,哪垅地的玉米苗就稍好一些,哪怕就几棵苗长在地势稍高一点的垅上,这几棵苗就好于其它苗。

再如作者在涝区地里有4.5亩地,多年来在这块地里施农肥种有

机粮食,这样地面就高于左邻右舍地面约10cm左右,在今年的内涝中就显示出地面高的优势,我家地估产减产约两成,而左邻右舍地估产约有两成的收成。

基于这些我研究设计了一项涝区耕地自救工程,改传统的小垅为大垅,就是把我种的2:1(空)的空垅的土填在两条种植垅上,使两个种植小垅变成一条大垅,垅上种玉米双行,株距加密到4至5寸远,空垅变成一条大而且深的垅沟,例如图4。

4 大垅横截面图

大垅的垅顶宽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镇压后90cm为佳,

两行苗的行距60cm为佳。高程较低的盆底坑,尽量抬高垅顶高程,垅顶宽80cm,两行苗距离不能小于50cm。

特别提醒,播种前要镇压两遍磙子,播种后也要镇压两三遍磙子,

这样即可保湿返润,一次播种拿全苗,又可防止地暄而倒伏。

二、大垅的好处

1了垅顶高程,降低了垅沟高程

事实证明垅顶高在涝区耕地中是多么重要,垅顶抬高一分,桩稼

就多了一分的安全感,垅沟降低一分,田间滞水就会多排除一分。

小垅底宽65cm,顶宽30cm左右,沟深15cm左右,降雨时有部分雨水在垅面下渗,有一部分雨水流在垅沟里,由于田间地面不平,忽高忽低,不能排除,或不能马上排除,这样耕作层土壤就会受浸,使土壤含水量饱和,或接近饱和,如连续降雨就会成灾。如图1、图2所示。

大垅垅高沟深,垅台宽90cm,沟深30-40cm,这样就打开了田间低洼段,盆底坑的排水通道,降雨时边下边淌,即使田间还有低洼段,或盆底坑还有存水,由于垅大沟深,积水浸不到耕层土壤,所以庄稼也是安全的。如图5所示。

1679798585195

5 水深20cm大垅受浸情况

2、旱季保湿、雨季保干、保肥

所谓旱季保湿,雨季保干是相对而言。大垅不能扣茬打垅只能种原垅。春季打拢播种镇压后,通过土壤毛隙孔上升的水分(俗称返润)因垅顶被压实,垅面蒸发非常小,水分被锁在耕层土壤中。

小垅春季打拢是扣茬打垅(上一年的垅沟变垅台),打垅时原垅台垅沟的表土都扣在新垅里,所以耕作层土壤播种点位置深10cm左右都是干土或假干土(含水量少,种子不能发芽),有这么深的干土隔层,即使下面湿度高,短时间也返不上来润。所以作者家乡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年年春耕播种不管是旱区还是涝区、都是干种湿出(把种子播种在干土里,靠降雨出苗)。

不光是我们县,周边的邻县德惠、九台也都是这样种法。记得有一年干种后一直没下雨,一直到6月18日才下了一场透雨,地不是一天种的都是一天出的苗。结果玉米没有成熟,减产了四五成。从那年以后人们不再等雨了,陆续买了水桶,如果播种期内等不来雨,就拉水坐水种、或打井浇地。

大垅因为是种原垅,墒情好,返润好,土壤含水量适宜种子发芽出苗。所以说大垅有旱季保湿作用。

雨季保干,就是说在雨季降雨时,由于播前播后镇压较实,降雨时垅面下渗的水量较少,雨水流到沟里,边下边淌走了,就是连续降雨,由于垅大沟深,即使洼段存半垅沟水也不至于浸到耕层土壤,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适宜作物发育生长的水平,所以说大垅有雨季保干作用。

今年的大面积内涝,小垅的耕层含水量饱和,不管是农家肥还是化肥都被水溶解渗到地下深层土壤,或随水流失了。所以凡内涝的地块苗色黄,就是脱肥的原因。如今年(2022年),作者家地里有个盆底坑,约有几百平米,降雨过后地里存了几天的水,苗涝的发黄,生长停止,作者拔下来几棵苗,看看根系还挺白的没什么毛病,而且根扎的很深,拔下来费了很大的劲,比没涝的苗根扎的深很多。通过观察对比作者认为涝的苗根扎的深,就是根系向深层土壤伸展找肥的原因。因此作者认为涝地里的黄苗,是苗脱肥了,于是就追了点化肥,果然十天后玉米苗也绿了,也见长了,也结棒子了。秋收时每个棒子也能打三两左右粮食。今年涝区里有很多黄苗玉米,也没有人追肥,一直黄到秋天,也没有结棒,也没有打粮。而大垅则不然,大垅的耕作层含水量不高,施的农肥、化肥都没被水溶解流失,所以说大垅有保肥作用。

3控制地下水升高,除内涝

苗涝是小苗受降雨的影响,地表水(雨水)浸而成灾,而后期的内涝(7~8月份),这时的苗也大了,根也深了,是受地下水位不断升高与降雨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的。

在生产实践中,作者也曾多次经历了七八月份的内涝,这个时间段的内涝,如玉米,玉米的生理生长已快结束,根系也比较发达,或已经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在不断降雨的影响下,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地下水位升至离地面几十公分的时候,再下一场雨,地下水、雨水连在一起,垅一踩就折,挖一锹就上水,上水接下水而成灾。比如作者50年前居住的屯里,那时候都吃大井水,井台上方安有辘轳,平时用辘轳提水,每逢涝年头,地下水位上升,离井台就几十公分,用桶伸手就可把水提上来。

大垅沟深,在降雨时,田间形成径流,边降边流走了,这样渗入地下的水就少了很多,也就控制了地下水位的升高。

在田间每隔90cm就有一条宽105cm、深40cm的深沟,晴天蒸发控制地下水,降雨天或连雨天,地下水位上升超过沟底时,也能排走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始终控制在几十厘米以下,使地下水位始终远离耕层土壤。

4改良盐碱地、改造低产田

盐碱地是涝区面积最大、最低洼、最易涝的低产田,俗话说:“碱疤垃地不抓苗”,是说受盐碱的影响,年年播种后出不齐苗,出不全苗。作者家乡的土地就是盐碱地,年年播种后不愿出苗,出不齐苗。有不少二三类苗,田间缺苗断条,出苗后叶红、黑根、烂根不见长,严重的地块还有死苗。

盐碱是地下水位上升随着毛细水返到耕层土壤和地面的,“春秋季返盐、夏季渗盐”,这是国家科研部门研究得出的结论。

为什么盐碱地都是低洼地,岗地,山地怎么没有盐碱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盐碱地低洼、土壤含水量高,春季返浆返盐。作者家乡,农安县前岗乡,属鲍家涝区。今年春季返浆,从4月10日左右垅沟里就见水了,严重的低洼段满垅沟的水,持续有20多天才消浆,面积几千垧,都是5月10日左右种的地。消浆后地表一层盐碱面子。如果春季降雨,特别是下较急的雨,地皮干后有半公分厚的硬盖子。作者记得有一年春季,雨前种的玉米,玉米发芽后就下了一场急雨,雨过天晴,地面干后一层硬盖子,小苗芽在土里出不来,就在土里放叶了,发现后找人把苗从土里抠出来了。

改大垅后,大垅高、沟深,春季返浆通过深沟可排除返浆水,耕层土壤含水量不超高,没有返浆水浸,也就没有返盐,或返盐量很少。

到夏季降雨,不断排水也能排除一些盐碱。

秋季返盐是地下水位高时,毛细水返盐到耕层土壤和地面。大垅能控制地下水位上升,也就控制毛细水返盐。

这样通过控制地下水位控制了返盐,通过垅沟排水排盐,从此涝区不再内涝、不再返盐,土壤pH值显示碱性逐渐由重变轻,出苗率也增加了,没有了不见长的红苗,二三类苗也少了很多,苗齐苗壮,这样就改良了涝区盐碱地,改造了低产田为高产田。

5增加了垧保苗株数,增加了叶面积通风透光,提高地温,丰产丰收

改垅后,垅上可种双行玉米,行距60cm为最佳距离,株距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4寸、5寸。

下面就种玉米大垅株距4寸为例,小垅珠距8寸为例算一下垧播种株数。

作者在涝区耕地里有一块地长440米、垅宽0.65米,有35条垅。正好是一垧地。小垅每垅播种株数是30寸×440÷8寸=1650(株),这是小垅的垅理论播种珠数。一垅珠数1650株×35垅=57750株,是垧理论播种株数。

大垅的理论播种株数是12条垅播种24行,小垅是每垅1650株(8寸),大垅每行的株距是4寸,正是小垅的2倍,大垅每行播种的理论株数是1650株×2=3300株,大垅的垧理论播种珠数是3300株×24行=79200株,这样就增加了垧理论播种株数79200株-57750株=21450株。

在生产实践中,作者还看到理论上的小垅8寸远一株(播种器的距离)种到地里株距实际是8.2寸左右一株。大垅播种器的距离是4寸一株,种到地里实际距离是4.2寸左右一株。

下面就实际株距小垅按8.2寸,大垅按4.2寸株距。

小垅按照9成的出苗率,大垅按照9.5成的出苗率,计算小垅、大垅的实际出苗株数,大垅比小垅实际增加的垧出苗株数。

小垅实际播种的株数:30寸×440÷8.2=1609株,这是小垅一垅实际播种的株数,1609株×35=56315株,这是小垅的垧实际播种株数。

大垅的实际垧播种株数:30寸×440÷4.2×24=3142株×24=75408株。

按小垅的实际出苗率9成,大垅的实际出苗率9.5成,计算大垅、小垅的实际出苗株数:

56315株×0.9=50683株,这是小垅垧实际出苗株数。

75408株×0.95=71637株,这是大垅垧实际出苗株数。

这样大垅、小垅实际垧出苗株数之差就是大垅比小垅增加的垧出苗株数:71637株- 50683株=20954株。

叶面积指数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同等肥力气候因素的情况下,叶面积的大小决定着产量的高低,这是说植物在生殖生长阶段,叶片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营养物质,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输入到果穗,最后收获到果实。这是植物学中的科学理论。

大垅耕作实际增加了垧出苗株数20954株,也就是增加了20954株的叶面积。当然,这样增加的叶面积属合理密植。

大垅行距60cm和135cm。小垅垅距65cm。就是说苗两侧的行距或垅距是通风道。大垅比小垅增加了65cm宽的通风道。就是大垅每行有60cm、135cm宽的两条通道。再加上深沟部分的空间,就形成了既深又宽的通风道,这些通风道也是田间透光通道。

这样的通风透光通道,使叶片都能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地生成营养物质输送到果穗,即使玉米高度郁蔽时,光线也能照射到玉米底部、垅面、垅沟。

作者前些年种玉米大垅双行时,曾测过地温,与小垅比较,耕作层30cm以内,大垅双行比小垅平均高0.5-1度。大垅可能比小垅高的会更多。这样好的生态环境不增产才怪呢!

产量比较:

小垅垧苗数是50683株,按玉米每株一穗,平均每穗重0.48斤计算:0.48斤×50683株=24327斤,这是小垅的垧产量。

大垅垧苗数是71637株,按玉米每株一穗,平均每穗重0.4斤计算:0.4斤×71637株=28654斤,这是大垅的垧产量。

24327斤,这是作者家乡农安县鲍家涝区耕地多年来个别户的最高垧产量,低洼盐碱地从来达不到这个垧产量。

大垅比小垅增产28654斤 - 24327斤=4327斤(17.78%)。

通过作者这几年2:1(空)种植玉米,株距4.2寸,每穗重0.4斤,没有灾的情况下,哪年都能达到或突破0.4斤,突破了0.4斤就是3万左右斤的产量。作者今年种的玉米也受灾了。但由于地势较高,涝的不严重,4.5亩地估产能收获约7000斤玉米。其中有些没涝的玉米,测了一下产量,平均每平方米产量2.9斤。

总结:涝区耕地通过改垅,解决了田间渍害;解除了内涝(垅大、垅高、沟大、沟深,及时排除田间滞水);解决了春旱(拉水坐水种、打井浇地,或者干种湿出,靠天等雨耽误农时而减产)的问题;解决了夏涝(降雨地皮不见干,土壤含水量超高,土壤冷凉温度低,影响作物生长)以及流失肥料问题;解决了形成内涝的最重要因素,地下水位高的问题(不断排地下水)。

通过排水排盐,控制返盐,改良了盐碱地,增加了出苗率和垧出苗株数,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增加了通风透光通道,提高了耕层土壤温度,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增加产量17.78%,甚至有更高的增产潜力,变低产田为高产田,即高标准农田。

所以,可以看出改垅是涝区耕地自救自保的好办法,好措施,好工程。

三、通过改垅,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作者家乡虽没有高山,但有岗地,岗下的地就受岗上地控山水的气(岗上的地下水下浸到岗下地,使岗下的地下水位升高),常年地皮不见干,土壤冷凉,湿度大,地温低,春天不能及时播种,像这样的地块儿有旱区的山下地、山沟地、阴坡地。

这些地块儿因上述原因年年产量不高,今年也是受水浸渍害而减产,甚至绝收,产量年年徘徊在2万斤左右(玉米,灾年除外)。

像这些耕地前岗乡有,农安县有,吉林省乃至全国可能都有,可想面积之大。

通过改垅,可适时播种,解除田间渍害,解除苗涝,利用深沟排渗、排浸,使土壤含水量下降,地皮见干,提高地温,加大通风透光通道,改善田间小气候,相应地增加玉米密度,增加了垧保苗株数,增加了叶面积,给玉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生态环境,原来垧产2万斤左右,改垅后可能有3万斤,甚至更高的增产潜力。

这样通过这项措施,不用投资。在暂时没有农业机械配套的情况下,只是投入一些人工,就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也可作为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区建设,以作者家乡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也就是农安县鲍家涝区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或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区之一。

项目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农安县前岗乡(鲍家涝区)位于伊通河右岸,县东南部,北与农安镇接壤,东南部与德惠市睦邻,西部与开安镇、华家镇隔河相望。

区域内地面较平坦,可分为东部岗地,中部洼地,西部平地,洼地,平地与岗地面积相当。

伊通河由南向北流经前岗乡,流经长度24公里,多年来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春易旱,夏易涝。

区域内地下水贮存条件为中、上更新统冲击砂,黄土,状土孔隙潜水。地下水较丰富,单井出水量20吨/小时左右。

区域内幅员面积251平方公里,23个村,200个社,131个自然屯,人口5万人,劳动力3万人,耕地2.05万公顷,林地面积804公顷,森林覆盖率13.5%。2021年粮食总产量:20.2万吨;农业总产值:4.8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8084元;是农安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一)涝区基本情况

1.涝区治理时间

1968年始至1980年止,13年时间。

2.参加治理人员

公社建立水利专业队,人员从各大队,小队抽社员参加,人数200多人,常年从事农田水利,涝区治理建设。

农闲时全民出工搞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挖条田沟)。

3.涝区治理标准为十年一遇,面积约1万公顷。

4.涝区以稻治涝面积约为200公顷。

5.土方工程

挖排水干支沟,截沟467条,条田沟4800多条,完成土方约300万米3

6.配套工程

涝区内钢筋混凝土桥35座,涵510座,排涝站4座。

7.工程现状

条田沟都平上种上地了,干支沟有的有淤积,较重的有30-50cm,截沟较重,有的段落年年得清淤。配套工程桥,现在都完好。排涝站4座,草铺站废了,其它3座都完好。涵,基本完好。

(二)项目区建设

项目区建设是在涝区内治涝抗旱、改良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进行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

1.田间工程建设

1)改工程建设

改垅工程就是在田间每3条垅改成一条底宽1.55-1.65米、上宽0.9米、高0.3-0.4米的大垅,垅沟上宽1.05米、下宽0.3-0.4米、深0.3-0.4米。

就是取边上一条垅的土填在两条垅上,达到所需要的标准,这样有规律地进行。

断面:挖或填0.11米2-0.13米2,每垧土方532米3-629米3

2)田间排水工程

高差小的地块田间排水通过垅沟即可排出,高差在30cm以上的盆底坑可通过原条田沟位置的垅沟排出,只需在盆底坑最低点位置,断开垅,把水引到原条田沟位置的垅沟即可排出(条田沟虽然平上种地了,原沟底位置仍然很低),加上改垅加深加大了垅沟,完全能排出田间盆底坑的水。

如果田间还有比较深的盆底坑水排不出来,可相应的加深原条田沟位置的垅沟即可。

3)建设时间及劳动力、机械资源,完成工程量

建设时间可在春秋季进行(作者的4.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今年秋天,人工改的垅,明年早春再修整一下)。

前岗乡有3万个劳动力,这是前岗乡的人力资源。几百台大中型拖拉机、挖掘机,这是前岗乡的机械资源。在明年4月1日左右,拖拉机就可下地灭茬打垅,随后人力、挖掘机就可进地改垅,到5月1日止一个月时间,完成总工程量的50%。

要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械资源优势,在搞一次土地革命运动、大生产运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田间改垅工程建设项目。

2.排水干支沟清淤

改垅前田间积水很少能排出,因为垅小、沟小、沟浅,一块土块就能挡住半垅沟的水,何况田间垅沟里有很多土块。雨水都滞留在垅沟里浸苗,形成田间渍害。改垅后田间径流马上可通过垅沟排出,这样就加重了排水干支沟的负荷,所以必须搞好排水干支沟清淤。

1)勘察、测量干支沟的淤积情况及工程量,以待实施

首先,要知道排水沟原设计标准,测好淤积断面,计算好土方量,工程量,如永三截沟上游永德至靠山屯段年年淤积严重,年年清淤;如桑耿直沟下游沟底有开荒种地的,有挖沙取土的,破坏严重,也必须恢复原设计标准,还有的排水沟树都栽到沟里了,要协调有关部门放树,给排水让路。

2)排水干支沟清淤时间及施工机械

排水沟清淤时间在春季土壤解冻,化够深就可以进行,可全部使用挖掘机,春天土松散、不费力,清出的土可散放在植树台上。

3.配套工程建设

1)过路涵

①存在问题:过路涵淤积;口径小、流量不够;下管深度不够;还有的路口没有下管。

②解决办法:过路涵清淤;换大口径,能满足流量的管;深度不够标准按标准深度重新下管;没有下管的路口要下上流量合适的管。

③维修和建设时间

维修与建设时间与干支沟清淤一并进行。

2)排涝站

涝区内有排涝站四座,其中草铺站已报废多年,但草铺站集水面积内地势都较高,伊通河不顶托完全可自流排水。

于家站机泵组运行了多年,2022年春拆除了机泵组,安装了新的机泵组,当年就运行排水了,机泵运行良好;后刘家站仍然是1972年建的老站,机泵组也多次运行,其中有一台机泵组泵轴弯了,在2006年换上了泵轴,现在仍然运行良好。全新站是1991年建的站,现在机泵运转良好。

3)桥

涝区桥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钢筋混凝土桥,现在已经有50年左右,出现一些危桥、险桥,县水利部门已拆除建了新桥;一些到了年限的桥,正在陆续建设中。

4.道路建设

涝区道路都是林路沟组合形式、方田网眼形式建设的。林路沟多南北、东西走向,40-50垧为一个网眼,道路四通八达。

现在主要道路村村通工程已经建了水泥路,一些通往田间的路还是土路,这样的路秋收前平整一下路面即可。

附:农安县鲍家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角平面示意图及作者4.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景图。

五、效益分析

通过改垅的措施,治理了涝区内涝和田间渍害,改造了涝区涝洼地、盐碱地,旱区的山沟地、水浸地等低产田为高产田,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我省有涝洼低产田103.6万公顷,这是涝区治理时统计的数字,现在所有的沟边两沿、镶边接袖、荒地草甸都种上了,还有旱区的山沟地、水浸地。如作者家乡,农安县前岗乡就有这样的土地千余垧(都是低洼低产田),那么,一个县能有多少这样的土地?一个省能有多少这样的土地?全国呢?

如果我省有这些耕地,按最保守的估算有30万公顷,这些耕地再加上原有的103.6万公顷,就是133.6万公顷,如果按最保守的每年每公顷增产5000斤粮食(玉米),那么5000斤×1336000公顷=6680000000斤,如果按每斤玉米1元钱,就是66.8亿元,这些都是农民增收的钱。

多年来,水利农业科研人员为了粮食增产,也曾研究一些措施,如四十年前,在作者家乡农安县搞的旱田水浇工程,修了很多灌区,建了很多灌站,打了很多眼机电井。在前岗公社修了旱河灌区,干支渠配套,桥涵闸配套。伊通河沿岸建了11座灌站;在全公社11个大队打了几百眼机电井。还有前些年搞的膜下滴灌工程,每个村20垧。这些工程有的还没有运行,还没有投入使用就不了了之了,都失败了。

近年来国家的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很鼓舞人心,全省农村干部、群众以及涉农科技人员无不为之努力,培育出最好的种子,生产出最好的肥料;还研究出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通过梨树模式在全省推广。这些为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什么好种、好肥、好技术都不好使。作者家乡也有使用免耕技术种玉米的,今年也受灾了。

俗话说“庄稼不得年年种”,要破除不得年年种的思想,要年年不得呢?要年年种年年得。

我国建国初期,农业生产遭受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那时候穷的是缺衣少吃,饥寒交迫,逃荒的要饭的到处可见。

作者也经历了家乡的自然灾害,连续三年的大涝,三年“磙子没翻身”(用来给粮食脱粒的磙子三年没有使用,因为没有粮食可脱粒)。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吃,母亲领我们兄弟几个到几里以外的地里挖野菜,回来后用水煮了,再用水投了,攥出苦水,放在菜板上让我们吃。

连年的灾害都是吃糠咽菜过来的。这只是三年,如果再多几年不难想象后果的严重性。

所以说要建设千亿斤粮食工程,就必须从治理涝洼地入手,从改造中低产田入手,从建设高标准农田入手,使农业生产有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产,才能提升千亿斤粮食产能,多打出千亿斤粮食。

现在我们找到了解除内涝,改造中低产田的办法,就要全力实施它。动员干部群众,再搞一次土地革命运动,大生产运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尽快建成可持续增产的高标准田。要把这项工程推广到全县各个涝区、旱区,推广到全省,推广到全国,这样即治理了内涝,又改造了中低产田,建设了高标准农田,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即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