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试教育下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审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对应试教育下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审思

吴丽萍

 潍坊峡山双语小学,峡山,261325

摘要应试教育在职教师有偿家教透射学校教育哲学取向的定位不明确、家庭教育重心偏移、社会功利主义取向渐浓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市场经济下教师知识能力的出租、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但究其根本,应试教育是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根源所在出于对当今教育状况的反思,有必要对其予以必要的限制和规范。

关键词: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治理机制

一、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社会学分析

    1.“两次嫁祸”

在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日益区别于传统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辅助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然而,升学考试如中考、高考的客观存在,迫使学校教育教学在实践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学生的升学考试。学生在课堂来不及学习但考试还需要的知识势必要在课外时间力得以满足,家庭教育增加了新的使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由于家长素质不一,部分家长遂将目光投向从事专业教育教学职责的在职教师这一群体。在职教师以社会人的身份涉足家教市场,提供有偿家教服务。学校教育得以将学生学习的部分任务嫁祸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2.“两次嫁祸”隐含的问题

   (1)学校方面:学校教育哲学取向的混乱

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受到学校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校教育教学面临一种窘境。究竟是彻底贯彻实施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实行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而使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而其中可能带来学校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进而社会荣誉受损;最后还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中间道路中谋求平衡,二者难以兼顾,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哲学取向。

   (2)家庭方面:家庭教育重心偏移

正如黑格尔所述“中国纯粹建立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学校教育的尴尬境遇迫使学校教育教学的部分任务转移到课外,而在望子成龙的功利取向的驱使下,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域,势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家庭教育的重心发生偏移,更多地侧重孩子的升学考试,原有的家庭教育内涵发生改变,在此意义上,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家庭教育学校化。

   (3)社会方面: 社会功利取向渐重

真正支持素质教育导向的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落败,家长们不得不考虑屈从于家教选择。[2]在此取向下,父母争相竞争,聘请在职教师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以便在众多的同伴群体中占据有利位置,以便脱颖而出,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社会地位。在此前提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出于未来的考虑,家长争先恐后地投资孩子的教育,聘请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社会功利取向逐渐加重。

二、两次嫁祸的社会归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

    有偿家教市场的出现受制于以下方面:一是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由于家长自身文化背景、工作繁忙等原因,家庭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家长只好将目光聚焦于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在职老师。二是供给者——在职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求助于体制外的教育资源,聘请在职老师。三是社会辅导机构的市场开发及营销,用市场手段促销教育服务。消费社会的特性,助长了广告传播的急功近利,更加渲染了学习的功利目的,映射出社会大众的浮躁心态。

    2.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力资本主要体现或内含在人身上的资本,表现在蕴含在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技能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科技日益现代化,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优于物质资本。[3]因此,很多家长花大钱聘请家教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以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分层中占据有利位置。家长投资于自己孩子的课下辅导,表面上为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上归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分层中占据有利位置。

    3.教师立足自身知识、能力优势的寻租

寻租,又被称为竞租,从字面上讲追求经济租金(如利润、利益),主要通过非生产性的行为追逐利益。据调查,中国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比重接近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农民家庭用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4]教育服务日益成为家庭消费的必需品,而家教市场中的在职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优秀教师更为稀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教市场需求旺盛,在职教师在家教市场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凭借着自身的信息资源与能力优势,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4.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资本,其潜隐价值巨大。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制度化资本、客体化资本和身体化资本。官方认可的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将会成为人们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保障,学生接受各种教育,表面上是为了习得各种知识,拓展视野,然而事实上,学生所努力学习拼搏的目的是为了知识背后的福利。“实用主义”的集体无意识、对成功的渴望反射到有偿家教这一场域,呈现出家长及学生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心态,并且竞争愈演愈烈。

    5.应试教育是根源所在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就是财富。学历社会中,知识的价值日益凸显,并与职业的选择密切相关。高考本来作为知识检验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却被无条件地强加了就业意味,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谋求职业的演习”。学子上学生涯中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名义上为了平时的检测与反馈,事实上是与高考相绑缚,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决定学子命运的高考而准备,考试千场万场,终究毕其功于一役——高考,考试的叠加效应被无限制扩大。

三、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解决策略

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两次嫁祸”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日益加重,使得学校教育哲学取向应予以明确定位,社会价值取向应更侧重育人的目的。

   1.学校教育哲学取向:素质教育

现有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与考试体制的双重压力下,境地尴尬,左右为难。作为“两次嫁祸”的学校教育教育这一主体,所秉持的学校教育哲学取向即学校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的改变。在现有学校教育哲学取向的双重标准之下,学校教育教学的部分任务难以得到完成,势必转移到课外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在父母文化素质、精力等限制下,父母聘请在职教师这一专业群体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竞争的考试升学压力变相地对社会功利价值取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社会功利主义加重。学校教育哲学取向应明确育人立意,学校教育教学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实行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教育育人价值取向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家长及学生的疯狂竞争,顺利经过者就可以尽情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落败者只有悲伤陪伴,心中对未来的暗淡不免失望。在这种竞争的社会风气下,社会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同时,家长只顾想法设法地为自己的孩子提升竞争力,却忽视了孩子发展之本,孩子的个性、人格如果得不到良性培养与塑造,那孩子之后的人生也不见得如父母所愿多姿多彩,其中,真正支持素质教育的家庭所培养的孩子就相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走的更加平稳、长远,因为孩子内在的人格、个性得到了塑造、发展,而闯过独木桥的孩子的内在个性等并不一定能够得到释放,二者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不好定论。社会价值取向应摒弃功利色彩,侧重育人的教育目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以便使其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获得持久的发展力。

3.考核与监督

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考核与监督,稳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内部可以推行学生根据教学质量和效率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授课的制度,激励校内教师间的竞争,确保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课堂上。教育精力投入少的教师忧于学生、学校的本职教学压力,只好集中精力在学校课堂上。二是优化学校内部分配激励制度。学校应该根据处于关键岗位,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关键人员、领军老师,如高级、特级教师等,的劳动价值与贡献与他们的工资收入相挂钩,使其教学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提高名师们的经济收入,评先进、发奖金,以减化其在社会上从事有偿家教的动机。三是针对“课堂留一手”、“班中有班”的从事恶意家教的部分在职老师,学校将予以严惩与审查,情况严重者,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甚至解聘。

参考文献:

1


[1][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56.

[2]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3]陈云.成本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92-393.

[4]子女教育支出约占普通家庭总收入三分之一[EB/OL].(2006-8-22)[2014-1-3]. http://edu.people.com.cn/GB/472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