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寻路径  科学过渡促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1

课程开发寻路径  科学过渡促提升

王文芳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八中学 

幼小衔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幼小衔接工作引起了各个部门的重视。我们襄州区第八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招生,幼小衔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要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我们在襄州区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大胆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开展规律,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尽快让学生从幼儿园小朋友过渡为小学生。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今年我们汲取2021年一年级入学教育的教训:师资水平是入学教育的根本保障。八月中旬便对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理论,引导教师熟知儿童身心开展状况和特点学习2021届一年级团队总结出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正反对比,讨论出切实可行的入学教育方案,首席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分工,每位教师结合上一届教师的课程成果备一节接地气的实用的入学教育课,提交团队研讨细化,为迎接2022级一年级新生做好充分准备。

二、千里之行始于入厕

指导要点中身心适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喜欢上学。很多教师会认为有趣的活动、新鲜的教室环境会让学生喜欢,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刚入学的孩子此时需要的是心理平安感。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不敢上厕所。这就是缺乏平安感最直接的体现。我们首先通过解决孩子们的入厕问题来让学生感受到小学的平安

小学的厕所普遍趋于成人化,与幼儿园的厕所截然不同:小便池高、大便池宽,学生不敢上厕所导致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建议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为低年级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身高的小便池)

去年我们八中教师忽视了这一问题,学生尿裤子事件频发。今年我们入学教育第一课安排的就是入厕教育,所有科任教师熟悉团队编制的教案,各班教师齐上阵、抱团发展,共同完成入厕教育。先在教室讲解入厕要领,然后所有教师分工,将学生分男生、女生,分小组带入厕所认识厕所、了解厕所的各个部分,再一步一步地手把手教学生上厕所,示范之后每个学生实践一遍,确保学生能安全上厕所。

学生学会上厕所后还需要不断强化,每节课下课老师用儿歌:

入厕安全

小朋友,要知道,及时入厕很重要。

进出厕所守规则,看清标记不滑倒。

便后按下冲水阀,小小厕所干净了。

洗洗小手回教室,安全卫生要记好。

提醒学生上厕所,强调上厕所的方法,并跟进厕所观察指导学生,在反复强化过程中学生真正学会了上厕所,今年没有出现一例学生尿裤子。学生的尴尬解决了,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三、持之以恒开发课程

指导要点提出:小学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活动,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

我们八中这两年来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致力于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探究,以八中特有人物形象小八哥的口吻来现身说法,开发出了具有八中特色、贴近儿童身心的一系列习惯养成校本教材。进教室、课前准备、下课整理、课间活动、洗手、午餐、整理抽屉、整理储物柜等均有我们的口令,目前这些校本教材已经初步成型,每班每周一节校本课程实践课,在实践中不断整理完善;每月一次竞赛,在竞技中提升儿童动手动脑能力。

这些在熟知儿童身心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课程,以儿童为主体开展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有效帮助了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四、家校融合科学过渡

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课程的开发在学校,实践则是1+2(学校+家庭、社会)。因此,学校还应考虑到家长的衔接。

我们通过召开家委会、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通过孩子回家的劳动实践,让家长见证成果。从而让家长放心,让家长在心理上成功衔接;通过上门家访,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幼小衔接;通过与社区合作开设家庭教育课堂,引导全社会参与幼小衔接……

在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在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我校仅有的一年级学生踊跃参与,其中多位同学的作品获奖。

幼小衔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未来发展取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本着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