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背景下社区治理的转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数字传播背景下社区治理的转型

智慧

中共包头市委员会党校 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深化发展,科技进步正在引领传统治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撑,使得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数据驱动和数字治理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社区治理转型与创新的大势所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以科技为支撑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全国多地社区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政策指引。

关键词:数字传播;社区治理;转型

前言

然而,数字技术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赋能和“负能”两种结果,或是出现了部分领域减负、部分领域增负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治理渗透社区治理的底层逻辑存在偏差。因此,需要对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文献进行梳理,为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底层逻辑和高效路径提供参照依据。

1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内涵

1.1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活动。与社区管理不同,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居民参与和群众自治,党的十八大也明确强调社区治理的核心内涵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然而,当前大多数社区的建设动力主要来自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居民参与和群众自治不足,导致许多社区深陷参与主体角色错位、行政化严重、配套资源供给不足等治理困境,制约了我国社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原有的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客观上呼唤城乡社区治理逻辑的转换和治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基层社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

数字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编码、识别、储存、运算、加工、传输、还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近年来,数字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推动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化为数字社会,并且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即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可行性。从赋能的内容上讲,数字技术为社区治理的转型与创新提供了以数字化、信息化、网格化、智能化、协同化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从赋能的能效上讲,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社区治理,实际上是一种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风险的治理模式,是一套可以通过科学计算、复制推广以及反复验证的治理流程。从赋能的影响上讲,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是技术治理在社区场域的应用,同时存在“赋权于民与限制民意”“形塑治理形态与解构治理基础”“建构社会秩序与消解社会关系”三组矛盾关系,导致社区治理技术赋能和“技术负能”同时并存的现状。

2数字传播背景下社区治理的转型

2.1制造认同,营造文化氛围

正如詹姆斯·W·凯瑞所言:“传播的仪式观并非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当前,微信公众号、社区App以及社区报刊等社区媒体虽然注重发挥自身的传播功能,主要传播社区的卫生、安全、活动等信息,但是其传播形式和内容缺乏规划性,无法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关于文化的涵义,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文化必关涉共同价值、意义和惯习,同一文化系统的群体通过习得接受既有的共同的价值和意义,养成某些惯习。同一文化系统的群体以几乎相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周围的世界,并用相似的方式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社区媒体传播的目的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因此,社区工作者在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时,要利用社区媒体加强本地化叙事,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2.2构建“地方”,增强“地方感”

城市社区的形成具有较大偶然性,各社区的居民大部分不存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他们通过入住各社区而成为邻居,生活在同一社会空间中。由商业活动驱动形成的社区的聚合力不如传统村庄,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经历和共享意识。对大部分城市社区居民来说,社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空间或住所,他们缺少对这一共同生活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数字传播媒体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地方”的概念已被淡化,人们逐渐生活在媒体的世界中,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和与周围人事物的现实交往。因此,数字化社区媒体对社区治理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工作者在利用数字化社区媒体开展工作时,要注意文字的表述和社区形象的塑造,全方面、立体化地增强社区治理中的“地方感”。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若想增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工作者就要努力把社区构建成一个“地方”。与空间不同的是,“地方”建立在土地之上,具有地理性和丰富的地区文化特色,不仅为居民提供生存之地,还在日积月累中孕育地方文化情结,营造强烈的“地方感”。对传统社区来说,“地方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记忆,因为安土重迁,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记忆日积月累地传承下来,成为当地社区居民心中无法取代的历史,也成为人们传承发展的基础和砥砺前行的动力。

2.3增加公共议题,激发居民的主动性

公共议题一般与居民的公共利益有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生活志趣,容易引起居民的讨论和交流,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无论是社区的文化传播,还是社区“地方感”的构建都需要居民的参与,作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对象,居民只有加强彼此间的对话与交流,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每个人脑海里的“世界”和“现实”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社区居民通过增进彼此的对话交流,可以找到共性和交集,从而寻找价值认同和意义归属。然而,传统的大众媒体主要是单向传播信息,传播主体间缺乏对话与交流。因此,公共议题在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传播和治理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工作者要想推动社区治理的转型发展,就要深入钻研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公共议题,供居民讨论与交流,集中民智出谋划策,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使社区治理更具活力。居民若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则表明他们对社区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但是这种认同感能否转化为有效行动,让社区居民持续为社区治理出谋献策,还需要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引导。社区工作者可依托数字化社区媒体,从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提出有益社区发展的公共议题,充分动员社区居民,不断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同时,良好的社区治理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居民的本质诉求,让社区居民既能经营和改善社区环境,又增进彼此的交流,并在交往中初步产生社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氛围。

结束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数字传播背景下,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数字化社区媒体在信息传达、决策商议与事项表决等工作中的辅助作用,还要加强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交流共享,从而凝聚居民共识,打造社区文化共同体,构建强烈的“地方感”,以此推动社区治理的转型。社区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其转型过程中也充满不确定性。因此,社区治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议题,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共享,营造社区文化氛围,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江,田浩.情感社区传播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潜能[J].青年记者,2021(18):21-22.

[2]李琳.情感治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方向与实践路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61-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