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
/ 2

《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

常家兴

天津市宝坻区方家庄镇方家庄初级中学

天津市301800

摘要

美育思想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美育从诞生发展至今历经多年演变,在演变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随着近些年研究领域针对美育的研究不断丰富,研究角度和研究结论不断拓展,推动美育发展为系统性、和谐性、完善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将美育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美育能够弥补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美育融入现代教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够发挥有效的树立和培养作用。美育同样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渗透,道德与法治

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白城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绪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当在义务教育中建立法制知识课程,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以及品德与生活等教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本次研究围绕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为主,针对美育在《道德与法治》中的融入情况和预期教学目标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新课标将“人文性”作为教育课程的主要性质,并通过教材体现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体验感和情感诉求的认同与尊重,重视道德实践课程中的情感体验诉求。美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是建立在重视与尊重学生情感诉求和认知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和树立,与我国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从而全面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理论概述

美育主要指的是针对学生审美意识层面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美感教育。围绕美育展开研究,应当明确美育的诞生和发展。美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教育理念,从古至今,美育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不断延伸。不过关于美育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德国诗人席勒创作的《美育书简》,他在书中围绕美育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和论述。他认为美育是人类走向自由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美育也是推动感性向理性升级转变的关键措施。我国关于美育这一概念的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出现,虽然传统教育中没有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不过在部分教育理念中开始显现。孔子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历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孔子在教育中提出“六艺”理念,侧重礼和乐的融合,并由此开始加强对德育和美育的融合进程,从而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美育的概念开始登上近代教育的历史舞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中提到,应当将美育引入现实教育,其初衷在于陶冶人类情操。随着我国学者和文人开始不断学习和研究西方美学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美育教育理念。美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理念中极为关键的构成部分,是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针对美育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进程展开研究和分析,首先要明确美育的概念,才能加强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不足及原因

3.1教师美育素养缺乏,影响审美教育开展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到极为关键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123养好的美学鉴赏能力,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因此教师的美育素质对于开展审美教育起到主导作用。从调查分析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对美育相关理论的认识和了解,更没有相关教学实践经验,本身缺乏基础的审美能力。在开展审美教学中,往往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自身缺乏极易体现教学过程中对美育目标的明确,从而造成实际教学中无法达到美育预期目标。唯有不断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和理论知识,才能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中美育素材,合理借用多种资源和渠道展现审美价值和作用。但从实际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学并不具备基础的审美能力,对于美育在了解极为浅显,更没有相关美育的教学经验,从而造成实际教学中无法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3.2美育内容缺乏,满足不了学生审美需求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不断深化,美育元素已经充分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其中不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加入大量名人名言和典故,从多个角度展现美育。但是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并非直观呈现出,而是通过教师自身挖掘和应用,但大部分教师对于美育挖掘和应用能力显然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更关注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美的体验和挖掘。目前我国美育资源开发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审美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当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发现美。很多时候学生只能通过嗯教材内容的知识展开学习,无法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和积极性。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忽略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虽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但忽视了审美教育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有机结合,无法最大限度发挥美学的作用和价值

3.3美育手段和方法缺乏,达不到教学效果

从上文的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熏陶,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当前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虽然如今的学校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过从实际调查中发现,通过现代化的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并非审美教学的本质要求,往往导致不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审美效果,缺乏对审美价值的挖掘和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明白教学手段并非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美和创造,从中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所以要正视不足,创新美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内容本身出发,增强教学感染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渗透效果措施

5.1挖掘内容之美,获得审美愉悦

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多样,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能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知识结构相对均衡、活动设计安排合理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快感,拓宽学生的视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富有人性美、行为规范美、道德美,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关爱,懂得尊老爱幼,了解社会规则,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教材中还有关于劳动美、智慧美的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美育素材,将这些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

5.2展示过程之美,理解审美价值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氛围,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美。教师要注重情感的交流,要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得。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通过有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顺利学到知识。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既享受自由也懂得遵守秩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课堂教学应疏密相间、张弛有度,教师要增加审美情趣,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轻松学习

5.3运用方法之美,强化审美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进行简单的传授,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所以,教师要进行美育渗透,挖掘方法之美,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课堂的现实情况灵活调整,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形式,可以讲授知识,可以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互动交流,也可以开展多元主体的对话、情境的模拟等,增加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道理、获得美感。教师要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

结论

总而言之,将美育融入的《道德与法治》中,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当前的审美认知和审美需求,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持续发掘美育资源和价值,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再美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建立科学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于有效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效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研究主要围绕美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和分析,在研究中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加强实践调查,同时在研究角度和方向上有待提高,在研究的实施路径方法过于单一,需要后续持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金木,刘新科.《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性与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20(03).11-12.

[2]王立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探讨[J].好家长,2021(03).78.

[3]马东宇,孙丽娜.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J].教学与管理,2020(14).23-25.

[4]赵海霞,王丽.“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进路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67.

[5]吕云峰,李雪.智慧教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的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02).54-5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