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优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优化探究

曹琬宁

沈潭镇中心学校

【摘要】

中学法治培育已被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中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法治意识的培育处于黄金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学生意识培育的关键一环,与中学生的德育紧密地结合,对于中学生知法、学法、用法方面进行着重培育,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的培育优化进行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 

法治意识   教学   道德与法治

鉴于当前《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面临着培育理念出现偏差、教学内容过于表面的原因出发,从而提出优化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学培育理念

贯彻落实《大纲》中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提高教师教学培育理念的认识,主动积极地认识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强化教师自我学习

教师自我学习是提升自身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效果的途径之一。教师要有“育人者必先育己”的教学理念,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法治涵养的同时,教师理念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以及及时更新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种重新塑造自我及重新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创造未来的正能量。【1】教师自我学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借助互联网浏览法治知识,参加社区举办的法治活动及阅读效果法治知识的书籍提升自身法治理论的素养。教师阅读法治相关书籍可以说是提升自身法治涵养最快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法学知识、法治理论及法治法规主要是通过阅读增加效相关的知识阅历的。在书籍的选择上教应选择权威性高、出版年限贴合时代的书籍。

(二)坚持以生为本理念

教师要依据《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基本要求,重视法治意识培育过程,将其提升到中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上。中学生在校时间久,教师的言行是最能影响中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除了在生活中起到模范作用之外,在课堂中也要以身作则,依法执教。《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如何取决于教师是否关注、了解和满足了学生的真正需求。在教师教学的所有环节,从教学内容的突破、教学方式的创新、评价方式的改进而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等;人性化教学,从各方面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提高学生自觉性。关注中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和及时解决中学生遇到的身心方面的困难,对中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中学生渡过特殊时期。从根本上出发,教师应该注重改变自身存在的滞后的培育理念,正确认识和虚心学习先进的培育法治意识的理念,对自身和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有一个新角度的认识和不断努力的过程。

二、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进行的顺利与否与教师的理解、运用有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及管理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衡量《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效果如何的标尺。

(一)研读教材落实目标

研读教材必须把教材三维目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课堂教学要落实好三维目标,推动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三维目标涉及到三个部分,分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三个部分之间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必须进行妥善的处理,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作“纲”,促进法治情感的培育。新课改中指出培育中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是培育中学生的法治思维及公共意识。【2】对于教师如何才能很好地培育中学生的价值观要求,笔者认为教师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注重情感教育的特殊价值。《道德与法治》课自身特点要求教师在自身情感经验基础上建构对应的法治情景,激起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法治能力,强化思维意识及道德素养。

(二)拓展开发师生资源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有利于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如何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现、挖掘可用的课程资源再利用到教学中。教学中药注重激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注意及时更新和优化学生的资源配置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增加时事关注度。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主命题自由发言,利用所学法治知识的要点对时事进行评价和分析;关注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围绕所学课程知识点、热点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环节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环节的节奏和方向,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互换角色。师生互换角色,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讲解教材知识,教师作为评课者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从中体会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学生的需求。在学生进行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教材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的设置。教师是开发和利用教材的核心主体,教材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载体,通过教材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知识,达到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一,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已有的法治培育资源。八年级下册法治内容广泛,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密切。其中,增加了在法治面前人人平等、学会善于维护自身权利与义务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治知识。学生容易接受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对于教师更好地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起到帮助作用。特别是教材中涉及到的法治知识都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形成自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第二,依据建设新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新和完善教材法治内容。教师是培育的主体要不断更新自身法治知识及提高法治素养,培育自身法治意识的同时,可以将自己在所学所悟中的经验与学生分享,共同探讨和交流,增强师生情感的互动和信任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讨知识实践能力有所帮助,拴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愿意去研究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欲望;通过真实案例的解析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注重自身法治素养、法治情感和法治信仰的提升,提高用法能力。

三、结语

法治是我们生活的底线,中学生要健康成长,必然离不开对法的正确认识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贴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法治意识的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作为当前《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关键部分,对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国家的法治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深切感受到《道德与法治》 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俭.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02):26-31.

[2] 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 年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 陶永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