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力培养的结构化议题教学问题构建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指向思辨力培养的结构化议题教学问题构建策略

周瑶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01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构化议题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结构化议题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讨论和分析问题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思考,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思辨力培养;结构化议题;问题构建;策略

引言:新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而目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落后等因素,为了追求高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知识点,把一堂课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既是听众,也是观众,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最后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停留在表面,根本不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而结构化议题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结构化议题教学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结构化议题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通过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关注问题的答案,更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次,结构化议题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讨论,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二)加强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提升法治意识与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结构化议题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准则,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例如学习了《青春有格》这一课,让学生明白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这两种道德准则,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学会区分和辨别这两种现象,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结构化议题教学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分析法律案例和法治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素养。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结构化议题教学通过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设置议题。比如在讲授《负责任的人》这一课时,借助守岛英雄的事例创设情境,设置如下议题:1、什么样的人是负责任的人?长年不回家,错过孩子成长的人是负责任的人吗?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是负责任的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于发生冲突时,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舍小家为大家也是一种负责的表现。最终让学生明白,最负责任的人,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和国家负责。

二、结构化议题教学问题构建策略

(一)问题建构要以情境为依托。

创设议题情境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结构化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角色扮演、案例呈现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议题的存在,从而激发其思维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在学习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身边处处充满法律,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武器,为我们的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法律法规的教学视频,或者可以播放社会上某些人由于触犯法律所受得的惩罚,在观看视频时,学生可以亲身融入进去,认真感受由于触犯法律所带来的危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情景表现出来,通过设定触犯法律的人,法官两种人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将这两种人物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研究,进而明白触犯法律所带来的危害性,从而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了解法律对我们的重要影响。

(二)问题建构要有思辨性。

在引入一个议题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结构化议题,以及如何寻找合适的议题。结构化议题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在寻找合适的议题时,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具有争议性的法律事件等。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以下热点话题“小王的妻子由于身患尿毒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额,但是由于治疗金额的庞大,小王不仅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治疗,反而更加努力工作但是治疗的金额仍然不够,小王最后铤而走险,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看病机会,但是却为自己的妻子赢得了四年生存时光”在讨论这个案件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以后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从而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分辨能力。

(三)问题建构要有理论支持。

议题不等于问题,议题与问题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所以在建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主语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同时针对整个大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是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宪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解读法律条文、阐述法治思想等多种方式,对议题的展开提供理论内涵和外延的支撑。

(四)问题建构要有层次性。

一个成功的议题设置必然是有好几个问题的组成的,如果单纯以一个总议题出现,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入手,缺少参与感。因此议题下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课堂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状态。例如,在讲授《参与民主生活》这一课时,老师设置了这样的议题----参与民主生活从心出发?然后分成如下小问题①谁参与民主生活? ②怎样参与民主生活?③参与民主生活从心出发?这三个问题呈现一个从易到难的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直接在书本上就有答案,适合学习能力弱、不会变通的的学生;第二个问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整合,适合学习能力中等、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学生;第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需要对书本知识进行提炼、升华,适合学习能力较强,且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通过不能层次的问题的构建形成一个总议题,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从而大大提高其参与意识。

总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结构化议题的时候,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以情境设置为导入口,以结构化问题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导向,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毕建华.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J].思想政治教学,2018(441).

[2]毕建华.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J].思想政治教学,2018(441).

[3]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