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基于Z市A区基层干部的测评统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基层干部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基于Z市A区基层干部的测评统计为例

姬馨雨

【摘要】基层干部是承担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的群体,他们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群众诉求,普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Z市A区对其近7800名基层干部的心理测评显示,近三成(27.53%)干部存在心理状态不佳、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分析其出现原因,主要为日常繁重工作带来心理风险骤增、干部对家庭和子女照顾不周易产生“悲情”情绪,干部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和调试能力较低。应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奖励考核机制,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兜好家庭保障底线,营造社会良性氛围。

【关键词】基层干部  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

基层位于国家权力结构最尾端,又是群众工作最前端、政策落实最末端。基层干部承担大量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行政工作,面对群众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民生诉求,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其工作效率与工作状态,影响国家政策执行落实效果,进而降低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近年来,从地方到中央都加强了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为更好研究现阶段基层干部心理状况,我们选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等心理健康科学检测工具,对Z市A区近7800名基层干部进行心理测评,并调研来自区直机关、街道、教育卫生等系统的500名基层干部,分析基层干部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概述

目前学界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较少,绝大多数关于基层干部心理压力的研究都来自于各地各级组织部、党校、行政学院等政府组织管理或理论研究部门,主要分析基层干部产生心理问题的表现、问题产生来源和应对措施。这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

干部的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疲劳倦怠、委屈无助、愤怒不满、失望挫败等。胡月星认为,基层干部的心理不适感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中的委屈感和无力感、长期消耗下的身心疲劳感以及职业倦怠感等,影响实际工作状态[1]。刘黄娟则认为,基层公务员表现类型可分为纠结烦躁型、空闲郁闷型、忙碌倦怠型、不满应付型和团体义气型五种类型。[2]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工作效率在压力适中时最高,之后随着压力增长而逐渐下降,且长时间处在高压力状态下可能有损身心健康。

分析基层干部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大部分的论文研究均从社会环境、工作性质、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霍团英通过对杭州某区各局、街道、乡镇的党政一把手或副职等基层党政干部的问卷调查反映,基层党政干部主要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工作中的责任重、数量大、要求高,上级领导以及干部自身的人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3]袁宜则认为,基层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个体的自利性与职业公共性矛盾、由领导的权限和公共责任冲突、晋升期望与晋升现实差距、心理疏导渠道的缺乏等因素引发。[4]姚芝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分析中提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来源于其特殊的工作岗位、难以应对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素质的差异。[5]

    二、Z市A区心理测评显示结果和原因分析

我们对Z市A区基层干部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该区基层干部中,抑郁症状存在较为普遍,31.94%的干部存在至少一项抑郁症状,其中男性测评得分均数(1.19)大于女性(1. 15),风险较大。同时,强迫症状检出率偏高,39.22%的干部存在至少一项强迫症状,男性测评得分均数(1.23)大于女性(1.20),风险较大。此外随着干部年龄增加、工作长期久坐、工作压力大等年龄,干部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等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等不适症状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躯体化症状普遍存在,工作年限越高,存在躯体化症状风险越高,得分均数最大的是工作年限大于25年的干部群体(1.21),风险最大。此外,很多干部睡眠质量也不理想,17.63%的干部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睡眠质量很差的人群占5.67%。睡眠障碍检出率较2021年(10.42%)上升7.21%。睡眠质量因性别、工作年限、职务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工作年限大于25年的干部存在睡眠障碍的占比最大(4.68%)。

我们对该区500名基层干部进行调研,发现基层干部处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同时由于自身对心理压力的调节能力较低,导致心理压力难以排解。

(一)日常工作压力叠加带来心理风险骤增。一是工作任务增多。近年来基层干部在保证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同时,在三年疫情防控过程中承担流调、核酸检测、动员居民打疫苗等各类疫情防控工作任务,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疫情防控任务虽有缓解,但经济社会发展与固定投资任务、文明城市创建等新形势新任务又给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调查干部中,73.87%的干部参加过疫情防疫一线工作,20.63%人员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其中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8小时的占4.13%,长期“白加黑”“007”式的“疲劳作战”极易引发干部对工作的厌倦。再加上这些工作本身具有复杂繁琐、指标要求高、追责问责严等特点,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心理应激源,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出现身心疲惫、情绪压抑或精神耗竭,长时间得不到休整,产生心理问题风险增加。二是社会环境支持度不够。一些特殊职业、特殊岗位如医护、公安、街道等基层干部,作为最接近群众的人群,工作时间长、接触群众多,难免会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71.54%的基层干部认为市民群众配合程度一般,6.65%则认为日常工作得不到配合和支持,给基层干部增加压力,容易产生挫折感、焦虑感,出现心理问题概率随之增加。长期在群众工作一线的公安干警45.60%有躯体化症状,51.09%有强迫症状,43.99%有抑郁症状,39.59%有焦虑症状,普遍高于其他岗位人群。三是干部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一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基层干部由于自身能力、身体原因等因素难以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无法承担更重的任务,心理出现较大落差,甚至在工作中压抑自我情绪。工作年限大于25年的干部躯体化症状发生率(34.2%)高于其他年限人群(工作年限15—24年为27.9%,工作年限4-15年为25.5%,工作年限小于5年为12 .8%)。

(二)干部对家庭和子女照顾不周,易产生“悲情”心理。一是家庭照顾责任履行受限。据调查,84.68%的基层干部需要承担家庭照顾责任和义务,其中家有年长老人的占62.48%,家有未成年子女的占39.10%,家有孕妇的占15.72%,家有重病人员的占10.02%。但由于很多基层干部工作时间较长,无法保障家中老人和孩子等特殊人群得到应有的照顾,对家人感到愧疚和担心,进一步增加其心理负担。二是亲子关系呈紧张趋势。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频现,尤其现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鸡娃”“内卷”心态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或逆反情绪,干部与子女矛盾加剧,负面不良情绪易在家庭内部“交叉传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三)干部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和调适能力偏低。一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意识缺乏。57.76%的基层干部对心理健康认知不足,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等同起来,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寻求心理帮助是“挂不住面子”的事,对需要专业帮助的情况有回避倾向。二是自我调适能力不足。 部分干部出现心理问题后,未能通过有效方式予以自我解决,反而采取隐忍和压抑态度,导致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甚至可能转变为心理疾病。专项调研显示,初筛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基层干部中,在医院电话随访提醒其需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状况时,仅1.46%表示已经在专科医院就诊或会自主预约咨询,67%则表示知道自身状况但感觉有需要时才会寻求心理咨询。

三、 有关建议

(一)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全局工作总体部署,由组织部门、区直单位、街道等成立关心关爱干部工作小组,积极发动本区域院校、医院、协会等具有心理研究、治疗、咨询资质的专家与志愿者,组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通过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一对一 ”咨询等服务,延伸服务触角和时限。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年度体检心理筛查结果、心理热线咨询内容、专项心理测评等进行交叉校验,动态掌握干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跟踪重点人群、重点病例,分期分类提供干预、治疗等心理支持。

(二)考察与考核相结合,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把干部工作日常表现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和“主战场”,建立一线识别、 多方印证、综合研判的日常考核识别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畅通职业晋升通道。对于作出积极贡献的基层干部给予专项重点奖励,可参照南京等地做法,落实其子女教育、休养休假等待遇保障,使其体会到工作价值感和个人价值感,增强心理抗逆力和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建立多元实用的线上心理健康资源库,开辟便于到达的线下活动场所,将心理调适方式方法纳入干部培训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与心理减压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系统化精准化。同时,强化基层干部“自我是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正确看待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其心理认知水平,增强其在后疫情时代自我调节、修复能力。

(四)前线与后方相结合,兜好家庭保障底线。明确单位关心关爱干部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定期与基层干部谈心谈话,积极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实际困难,把组织的温暖洒到每一位基层干部身上。协调区直单位、街道社区等相关力量,对基层干部的老人、孩子和病人提供适当照料和帮助,筑牢基层干部参与重大攻坚任务的坚强后方。

(五)宣传与引导相结合,深化良性社会氛围。在重要时间节点向基层干部及其家人发放感谢信、牌匾等荣誉性物品。注重发现、总结、选树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及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群众理解和尊重基层干部,营造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浓厚氛围,涵养包容互助的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


[1] 胡月星《基层干部心理不适感的诱因及表现》,人民论坛,2022.2

[2] 刘黄娟《转型期我国基层公务员心理障碍分析》,浙江财经大学,2013.12

[3]霍团英《基层党政干部心理压力调查及其调适对策》,中州学刊,2010.3

[4]袁宜《基层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疏导》,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11

[5]姚芝《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探析》,学习论坛,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