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7
/ 2

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策略

张佳

康保县盛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水环境评价是水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修复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水体物理指标、水体化学指标、水体生物指标的分析掌握评价要点,明确水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从而合理划分保护区域,提升内外源治理力度,熟练运用生物净化修复技术,注重使用生物降解剂。还需要恢复河道的蜿蜒特征,形成适宜的生态系统,重塑河流深潭与浅滩结构,为水中生物提供栖息地,以此建立水生态系统,为水生生物和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水体环境。

关键词:水环境;评价要点;环境保护修复

1.水环境评价要点

水环境中的物理指标是指常见的温度、透明度、颜色等,温度处于适中状态,能够为水中生物的成长提供环境,从而起到水环境修复与保护的效果。而水体透明度是指清澈程度,可以由此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碎屑、泥沙等物质的沉积量,若是水体透明度较高,阳光透过水面能够照射水中植物,从而更好满足其成长需求。水体颜色与富营养化、矿物质含量和藻类植物数量都有一定关系,技术人员根据水环境评价物理指标可以了解水体大致情况,进而制定有效的保护与修复计划。

水环境的化学指标对水体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技术人员可以此开展水环境的修复工作。比如说,水中有机物含量与水体恶臭现象有直接关系,化学需氧量可以反映出水环境的受污染情况,生化需氧量证明水质好坏,重金属污染则是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等工业生产活动排出导致。因此,根据不同化学指标也可以清晰了解水中污染情况,进而优化原有治理措施,为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水环境中的生物指标主要指沉水生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群体等,微生物是水中主要的生物群体,其数量较多,对水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有一定影响。而且,有些水生生物是以微生物为食的,能够帮助水生生物和植物进行厌氧运动,满足自身发育需求。不过,部分微生物带有毒素,能够产生有害物质,并由此导致水质污染现象。浮游生物在水体中充当水生动物的食源,是造成水质变化和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2.水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

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水平逐渐升高,但环境与经济发展始终存在矛盾,虽然已经制定了让利环境的政策和方式,但以往环境问题带来影响,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水体污染现象。比如说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对水环境产生极大影响,一些农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不仅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更渗透到地下,影响地下水环境和质量。另外,工业生产也是河流污染的主要根源,相关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或者超总量排放,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破坏了生态水资源的平衡。而且,这种污染会作用到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身上,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众多疾病。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生藻类繁殖大量增加导致的,一般来讲,水环境中的藻类植物生长周期偏短,它们能够和水环境中的其他物质进行交换活动,生存时间大约在15-22天内,当藻类生物死亡后,水生藻类细胞会跟随水体流动出现在各个位置,在水中微生物的刺激下,藻类会发生腐烂和分解变化,进而出现恶臭物质,严重破坏水质。而且,水生藻类可能出现有害物质,会传播到不同地方,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3.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管理部门要提前进行水功能区划,比如说将须重点保护的水环境划为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等,不同保护区的水体环境标准有着区别,并按相应水功能区划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另外,要做好监督管理机制,尤其对流经地区的水源使用做出限制政策,必要时可以在河道两岸划出禁止工业生产活动范围,起到水体保护的作用。还需要加大力度治理水污染情况,尤其解决内外源污染问题,比如说对工业区进行封闭管理,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达到规定限值禁止排放。对于农产品污染的治理则需要限制化肥农药使用,相关厂家也需要进行生产研发,生产出符合环保标准的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尽量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避免出现水体污染现象。最后进行河道清淤处理,减少水体释放的有害物质,从而提升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在水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生物净化修复技术具有一定效果,应用成本也比较低,符合范围性应用需求。首先,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各种污染物,由此代谢掉一部分有害污染物质,之后根据生物设备进行有害物质降解,或者完成无害化处理。其次,利用生物降解制剂巩固修复效果,有效处理难溶解的微生物和矿物质有机物。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清理后,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再次进行吸收,提升生物进化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提高水环境的健康水平。

河道蜿蜒特征是在水流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由此出现了河道支流、沼泽水体,构成了丰富的水环境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生生物的发育与成长。但部分地区为了解决洪涝问题,将蜿蜒的河道变为笔直,由此破坏了自然环境,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为此,要恢复河道的蜿蜒特征,遵循河流自然情况进行发展。若是河道水量较少,无法自然形成蜿蜒趋势,可以利用机械方法进行改良,但这种改良并不是随意而为,需要当地水利管理部门和专家团队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治理特点和水流情况设计出蜿蜒之处。另外,也可以在河流泛滥地区建立水塘,并适当进行植树造林,由此形成适宜的小天然系统,利用河道创造生物空间,为动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更好促进水环境的良好发展。

在水环境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重塑河流深潭与浅滩结构是工作要点,在具体施工中要进行工程调查,派遣专业团队进行处理,一方面利用先进仪器勘测水体环境和相关水文特征,确定河床高度等,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工作原则,即在关键河道位置开展工作,主要内容为清理河道深潭内的淤泥,在浅滩处引进水流,由此构成天然河道的蜿蜒状态,体现自然生态水环境的特点。另外,还需要注重深潭与浅滩的交错使用,前期需要进行引水,在形成自然蜿蜒的河道后,会出现湍急的河流以及缓慢的细流,由此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水流形态,构成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而且,深潭与浅滩还会形成水的紊流,氧气能够溶于水中,促进水中生物的成长,为水中生物提供栖息地。

结语: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修复是当前环境治理工程的重要项目,通过水环境评价分析了解水体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对水环境评价的影响,明确水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掌握水体质量变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为提升水体污染治理效率,提高水质等奠定基础。另外,要想更好解决水污染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与限制措施,出台专项水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民众的宣传教育,从而改善水环境污染现象,达到水生态平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敏,孙嘉宁,骆倩,梅荣武,周国苗.治理和修复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2):50-52.

[2]张兵,田贵良.坚持协同治理推进长江水环境保护[J].群众,2020(24):19-20.

[3]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