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3
/ 2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究

范盼盼

 吴桥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北 沧州 061800

摘要:目的:分析比对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入诊我院内科患者80 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疗法,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疗法。分析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效率45.00%,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显效率40.00%。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12.50%。结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疗法,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小,能减少患者用药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问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西医疗法;不良反应

前言

近年来,中医内科治疗疗法应用逐渐普遍,并获得了患者的高度认可,整体治疗安全性较高。其中活血化瘀治疗方法,归属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下法和消法,可发挥对患者机体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达到活血化瘀功效,对治愈血瘀这一中医辨证病型,具有显著的效用[1]。但临床运用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分型辨证治疗,形成针对性活血化瘀治疗方案。我院本次特选取80例内科患者,分析对比实施活血化瘀疗法与西医疗法的不同治疗效果,现将详细研究数据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次筛选的80例研究对象,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数分别为20例,20例,最高年龄70岁,最低年龄35岁,平均年龄(50.26± 3.1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数分别为22例,18例,最高年龄69岁,最低年龄34岁,平均年龄(49.99 ± 3.11)岁。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身体检查,确诊病症类型。病症均包括胃痛,腹痛,偏头痛和慢性炎症。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40例研究对象西医对症治疗方法,口服消炎镇痛等西医药物。

观察组:给予40例研究对象实施辨证活血化瘀疗法:

(1)胃痛、腹痛患者:采用通阳气活血化瘀疗法。中药组方主要包括桔梗、全瓜葵、当归、三七、赤芍、桃仁、地黄等。用药药量视患者病情情况而定。

(2)偏头痛患者。采用活血化瘀加减疗法。中药组方通窍化血汤:白芷、白芍、川芎、红花、地龙等中药药材,同时若患者偏头痛情况严重,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蜈蚣蝎子等中药药材[2]

(3)慢性炎症患者:实施化瘀止痛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慢性炎症病症类型,针对性调整中药组方。其中慢性盆腔炎病症患者中药组方以红花、赤芍、丹参、甘草、当归、柴胡等中药药材为主。针对乳腺炎病症患者,中药组方主要包含赤芍、路路通、红花、大贝母、金银花、牡丹皮等。

此外,观察组患者,中药组方应严格按照各药材用量配置,并加水煎服服用,每天服用一副,分早晚两次。临床治疗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灵活调整活血化瘀疗法。

1.3临床观察指标

首先,分析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其次,分析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乏力、呕吐,计算总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n%)

组别

例数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n( %)

观察组

40

18(45.00)

21(52.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16(40.00)

19(47.50)

5(12.50)

35(87.50)

X2

3.124

p

0.015

表二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别

例数n

恶心n(%)

乏力n(%)

呕吐n(%)

总发生率n( %)

观察组

40

1(2.50)

0(0.00)

0(0.00)

1(2.50)

对照组

40

2(5.00)

2(5.00)

1(2.50)

5(12.50)

X2

2.698

p

0.013

3 讨论

我国中医疗法博大精深,可针对疾病病症分型论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而血瘀则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患者多存在血液运行不畅,有淤血问题,长期淤积于患者经脉或器官之内,会导致脏器受损,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而血瘀又可分型为气虚证、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等,其病证多为血液的病理变化,临床致病因素较多。患者一旦发病,多表现出如针刺刀割般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如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诸多疾病问题,如气虚、脾虚、体寒、乏力等,甚至严重者会造成呼吸不畅,威胁生命健康。

针对血瘀症状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两大主流。其中西医疗法强调对症而治,以药物干预为主,虽然起效快,但也存在一定缺点,容易产生副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症状。而针对血瘀疾病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多采用活血化瘀辨证治疗。在相关研究文献中也指出,血瘀这一辨证病型,借助活血化瘀疗法,可帮助患者及早消瘀散结,打通体内经脉,活血通络。虽然治疗疗程较长,但整体作用效果显著

[3]

本次我院选取80例内科患者,分别为其实施西医疗法和中医活血化瘀疗法,经统计临床治疗有效率,实施活血化瘀疗法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50%,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此外,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各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仅发生一例恶心副作用,总发生率2.50%,而对照组患者同时发生恶心2例,乏力2例,呕吐1例,副作用总发生率高达12.50%。足以说明,针对血瘀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疗法,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疗法。

综上,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优于西医疗法,且安全性更高,能实现辩证施治效果,对改善患者临床病症,促进愈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斐.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19 (08): 34-35.

[2]李锐.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 (15): 178-179.

[3]万海燕.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 (95): 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