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经验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经验探析

马啸龙

陆军勤务学院

83000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以及开展审计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这些成果与研究型审计的开展密切相关,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提升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经之路。因此,针对审计的内涵和分类,其次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研究型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两个层面分析国家治理进程中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然性,最后提出研究型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经验探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日渐增加,国家审计在规范经济秩序、监督权力运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随之,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所承担审计任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社会审计机构,扩充审计力量参与国家审计成为当务之急。但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参与国家审计的模式没有规律可循,审计风险较大。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国家审计,防范必要风险,成为当前面临的课题。

1审计机构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全面审计监督的客观需要。审计机关要紧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消除监督盲区。这是新时代对审计机关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审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三大攻坚战任务,如进行重大金融运行风险项目审计、扶贫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审计等,取得瞩目的成果。但从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离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五年一轮审领导干部经责审计难以实现;政策跟踪审计覆盖面普遍不高;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尚在起步阶段等。审计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势必要求增加审计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同时迫切需要审计机关大力改革创新,统筹好社会各方审计力量,资源互补,发挥审计系统整体效能。二是充分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途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经济卫士”,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经济社会运行中风险隐患揭示、重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等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但目前,审计机关人员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居多,年龄结构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根据当前有关要求,难以引进年轻新生力量。从人员编制看,国家审计人员应属于公务员编制,实际上一线审计人员事业编制为数不少,一方面事业编制执法主体受限,而短期内无法增加行政编制;另一方面事业人员待遇远低于公务员,难以调动积极性。

2国家治理进程中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然性

2.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的作用在于领导民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通过保证分配基础工作的完成来维持稳定合理的分配秩序,这里的分配基础工作就包括监督工作。国家的存在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存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国家治理。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审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有助于构建完善符合国家治理要求的监督体制机制。只有国家审计的审计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国家治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只有国家审计坚持服务国家治理的目标导向,自身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2.2研究型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研究型审计与国家治理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治理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这一创新理念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评价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准则。高质量发展目标应用到国家审计领域,则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理念上将审计对象及审计环境等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立足全局,对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联性和复杂性进行整体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政策层面的研究设计,统筹协调政策的后续跟踪落实。研究型审计正是运用系统观,把审计工作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中进行整体全面的思考分析,研究把握审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方法路径,将国家审计从传统的工具理性转化为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增加审计建议的价值,进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3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3.1进审计全覆盖,保证审计精度

要想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基于此,国家审计机关需要构建起全覆盖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需要明确的是,审计全覆盖是统筹、辩证的概念,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全覆盖,而是一方面要根据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形式上构建覆盖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审计全覆盖格局。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实践中突出审计重点,做到在坚守核心职能的前提下,结合审计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动态调整审计项目,避免造成审计发现问题泛化、同质化。

3.2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关乎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全局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等要素导致全球价值链体系出现断裂风险。由于我国已经深深嵌入全球化分工的链条,其他国家采取的限制贸易等措施给我国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时多次指出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其中的“优化”和“稳定”正是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安全”的最准确概括。建立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经济平稳增长的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而且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有力武器。

3.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被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判断,制定审计策略。考虑中介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方式及程度。要求中介人员参与审计实施方案集体讨论、审计组内会议,对重要审计业务集体讨论并做好记录;执行中介工作底稿现场复核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建立中介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合理配置执业经验丰富的质量监督人员,通过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追究责任,切实起到对审计质量的制约作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4提升审计人员的研究素养

审计机关、教育机构等各相关方应重视解决研究型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不仅要擅长研究型审计理论分析,通过理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而且要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化。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应通力合作,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审计学科体系设置,转变人才管理理念和领导策略。

结语

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与专业性赋予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专业优势,国家审计“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基本审计方法论能够有效揭示国家安全底层风险,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明确了审计人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时代使命,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成果是其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现实依据。将国家审计这一党和国家的重要监督体系融入国家安全体系有其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必然。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刘星锐.研究型审计:内涵、类型及运用条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1):18-25.

[2]王永梅,许莉,周旭东,等.研究型审计: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J].会计之友,2022(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