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能源产业现状与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光伏新能源产业现状与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

陈允捷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了梳理整合,总结出了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四大特征;依据时间发展对国内光伏产业扶持政策的发展作了划分,对新近产业扶持政策作了论述,最后还对产业扶持政策的未来发展作了一定展望。

关键词:光伏新能源产业 政策 展望

一、前言

当前,光伏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整体呈现发展上升趋势。在国内,其已发展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极大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期和窗口期[1]。在“双碳”目标引导下,依托不断持续完备的利好政策,中国光伏新能源产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已经在全球市场中取得领先优势[2]。本文旨在梳理当前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国内产业扶持政策情况,并对相关产业政策作出展望。

二、光伏新能源产业现状

2.1 全球产业现状

从全球视角看,以光伏新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正加速替代既往大规模使用的化石能源,整体趋势向上。

据IEA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规模约1101GW,2012至2022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27%,全球光伏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约210GW,较上年提高59GW,全球光伏市场需求韧性较强。

可以预见,随着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预计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及行业发展均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数据,在全球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到8519GW。

2.2 国内产业现状

我国于2000至2004年间着力推进国家工程计划和分布式光伏补贴,借助政策驱动行业发展,时至今日,国内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然壮大,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现状特征。

(1)产业装机规模已多年处于全球第一,整体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大

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速较大,光伏企业出货量整体保持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不仅如此,得益于先进光伏技术迭代更新,外加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光伏发电于国内多数省市已步入平价甚至低于燃煤标杆电价的有利局面,光伏发电经济性提升带来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据CPIA数据,2013年至今,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处在全球第一,而累计装机容量则是连续八年夺得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92.6G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外还提出在2030年国内的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基于此战略前提,我国光伏行业市场需求亦将持续增长,行业发展有望二次提速。

(2)国内已构筑起成熟且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处于国际领先

历经多年市场竞争洗牌、技术发展迭代进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光伏产业整体已跨越粗放型增长时期,逐步迈入集约型增长发展阶段。此外,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占比大,助推产业格局发展深化。站在产业链高度看,产业技术、市场规模、生产能力等环节均具有极强优势,光伏新能源产业已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已探索出“光伏+”的新模式、新业态,如“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等,有效实现了产业融合目的。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内光伏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为国内乃至全球光伏行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样本参照。

3P型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已逐渐接近瓶颈,N型电池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光伏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单晶PERC电池具有效率高、成本小等优势,在行业降本增效趋势下,2018年起单晶PERC电池成为更多产业下游客户的选择而占据大量市场份额。据CPIA《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数据显示,PERC电池在2022年拥有88%市场份额。不过目前PERC电池转换效率提升已逼近理论上限,市场技术迭代需求时机已然到来。而转换效率更高、技术特征更优的N型电池正是合适的代替选择实现转型升级,其已成为未来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

(4)产业整体技术实力积累深厚,发电技术研究持续深化,发电成本大幅降低

政府陆续出台的各项平价上网等行业政策助推光伏行业降本增效成为可能,也对降低光伏产品发电成本提出高要求。按照经验公式,每提升1%电池转换效率便可减少7%发电成本投入。得益于国内光伏技术发展迭代,行业光伏发电成本大幅走低。据CPIA提供的数据,2022年国内地面光伏系统初始全投资成本约4.13元/W,比2021年节省0.02元/W,预计2023年降至3.79元/W;2022年我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为3.74元/W,2023年预计降至3.42元/W。显然,得益于光伏产业技术更新优化,发电成本必将进一步降低。

三、产业政策展望

3.1 产业政策发展梳理

我国光伏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扶持政策的助力推动。光伏产业政策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驱动期

驱动期历程为:2000年至2004年,国内着力推进国家工程计划和分布式光伏补贴。这四年内,陆续推行了 “西藏无电县投资”、“中国光明工程” 、“送电到乡工程”等等国家计划项目,极大推动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步伐。2003年至2009年,由政府主导出台了多项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使国内光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2年期间,为减轻因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其被视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强光伏产业扶持政策,为行业前行保驾护航。外加行业企业研发实力增强,自主创新光伏产业组件产品持续推出,我国光伏产业整体向正规发展。2013~2017年,我国的光伏发电开始由事前补贴转为度电补贴。

(2)转型过渡期

自2018年至2020年。该时期内我国的光伏产业转型平价入网,海内外均占有重要地位和极大市场份额。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联合出台《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此举堪称光伏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光伏行业随后经历了一轮洗牌[1]。数据显示,“531新政”出台后半年时间内全国有638家光伏企业倒闭。如此一来,国内光伏行业中的质量低、核心竞争力薄弱的企业不复存在,资源逐渐向龙头企业靠拢,行业得以优化。随着海外光伏需求的爆发,光伏产业发展改善明显,进入稳定的增长期。

(3)市场化驱动期

2021年至今国内光伏行业迈上全面平价上网新台阶,行业发展稳步上升。2021年起,政府实施多项利好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等,布局整县推进加持BIPV,分布式光伏较之以往有明显提高,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如沙漠、戈壁等)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式光伏贡献稳定增长。

3.2 产业政策展望

2023年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等等,持续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指引光伏新能源产业在紧跟“双碳”目标前提下的转型方向[3]。因此就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而言,其基本体系和框架已构筑完成,高层级的政策主体能够为低层级执行部门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进行有效的指导,稳定其发展方向[2]。未来,政府实施的政策还需针对产业发展中凸显出的新问题和不足进行补足,夯实产业政策体系,引导产业实现零补贴的主动发展局面,充分发挥光伏企业高质高标准灵活发展,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丹丹,黄家豪,何昕.“十四五”期间光伏产业政策质性研究[J].中国市场,2022,(20):82-84.DOI:10.13939/j.cnki.zgsc.2022.20.082

[2]张云鹏.“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节能与环保,2022,(12):30-31.

[3]彭澎.光伏行业主要产业政策分析[J].电气时代,2022,(0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