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凹Ⅰ-30矿群15至18线找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西凹Ⅰ-30矿群15至18线找矿研究

赵贤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卡房分公司 云南个旧 661000

摘要: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开采历史悠久随着地表矿、浅部矿的大量开采,找矿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地质找矿方向过渡到深部矿、隐伏矿,是西部凹陷带铜锡资源富集程度较高的区段之一,结合近年来的找矿实践,对该地段进行地质特征分析、成矿规律总结,为下一步的地质找矿提供借鉴。

关键词:卡房、地质找矿、西部凹陷带、成矿规律

一、矿区地质

1.1.地层

区内除地表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坡积、残积黄色粘土层外,其余均为中三迭统个旧组下部卡房段(T2g1)的碳酸盐类岩石,根据岩性差异,自下而上可分T2g11 、T2g12 、T2g13 、T2g14 、T2g15 、T2g16等六层。与研究区成矿有关的是:

T2g11:以深灰色薄~中厚层致密泥质灰岩为主,厚>500米,顶界面沿灰岩与泥质灰岩间有厚20~60米的一层辉绿岩床沿层侵入。

T2g12:主要为浅灰色薄~中厚层石灰岩,厚50~130米;

1.2.构造

区内主要竹林背斜为主:位于中竹林及大坪子一带,轴向北东20~45度,长约两千米,该背斜之轴向北呈北北东、南段在中竹林一带转向北东,构成一条向东稍微突出的弧形背斜,下部隐伏竹林花岗岩的突起。

泥浆坡断裂、落水硐断裂对花岗岩株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既是矿液的散矿通道,又是容矿构造,对硫化物期矿床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1.3.花岗岩

区内产出的花岗岩隐伏于地表下200~800m,呈岩株状产出,属老卡岩体。岩株侵入于T2g12层下部。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64~80百万年(K-Ar方法测定),侵入时期为燕山晚期,成岩温度615~655℃。

二、矿体地质特征

2.1矿床类型

区内主要以锡为主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多金属硫化矿床和花岗岩内蚀变矿床。矿体顶板为灰白色细~中晶大理岩,与矿接触部位矽卡岩化蚀变明显。底板为白色、灰白色细~中粒花岗岩,局部半风化。

(1)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接触带及缓坡部位及凹槽、凹兜内,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花岗岩形态一致,随花岗岩起伏形态变化而变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铜锡硫化矿石。

(2)花岗岩内蚀变矿床:按其产出部位分为两类:①产于花岗岩内部近北东向节理或断裂较密集的脉状、透镜状矿体;②产于靠接触带的钾化、电气石化、萤石化蚀变带的层状、似层状矿体。

2.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矿石中各种矿物多呈粒状、柱状、针状的自形、半自形或它形结构。如黄铁矿、毒砂、锡石等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度一般0.05~0.3毫米,呈星点状、细脉状嵌布于矿石中,形成以充填交待为主的矿石结构特征。

矿石构造:矿石的原生构造主要有块状、条带状、网脉状、角砾状、浸染状、脉状、斑杂状等。

三、控制因素

3.1地层控矿

研究区内主要地层为三叠纪中统个旧组卡房段(T2g12-T2g11)碳酸盐类地层,据矿山多年来坑钻揭露和以往资料显示地层与岩性控矿显著,T2g12、T2g11是区内层间锡铜矿床的主要成矿围岩,地层岩性皆为由褐黄色、灰白色至青灰色厚层至中厚层状大理岩,并分为上、中、下三个互层带中产出接触交代型锡铜矿体。对于今后在卡房成矿区如何开展深部和外围接触带矿床的勘查,是地质找矿的一个方向。

3.2构造控矿

研究区内主要以泥浆坡断裂和落水硐断裂之间勘探的矿体较多,在卡房落水硐断裂的北东部区域形成北西向的明显的断裂控矿带,对花岗岩株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使整个岩体自上而下形成锯齿状矿体产出,并在断裂与岩体交切处形成凹槽,断裂与花岗岩交截部位,花岗岩呈一明显陡坎和凹槽、凹兜,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花岗岩形态一致,随花岗岩起伏形态变化而变化。

3.3岩浆岩控矿

3.3.1接触带及接触带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花岗岩为燕山晚期侵入,是矿段内锡、铜、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花岗岩沿地层层间破碎带及不同岩性界面侵入形成大小不等的岩舌,构成花岗岩凹陷构造,为岩浆后期热液成矿提供有利场所。接触交代矽卡岩锡铜硫化矿床主要赋存于花岗岩岩舌上、下接触带及凹兜中,呈层状、透镜状、锯齿状产出。矿体的产状形态严格受花岗岩表面形态的控制。

3.3.2蚀变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落水硐断裂与泥浆坡断裂以北花岗岩蚀变作用具有多阶段性,可分为早期的钾化,中期的电气石、萤石、黄铁矿化,后期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以及碳酸盐化。从镜下矿物组合及特征来看,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英岩化、电气石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工程揭露各种蚀变分带界线不明显,经常见几种蚀变组合一起。

四、成矿规律分析

4.1成矿条件

寻找中-大型热液型矿床具备的五个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古地形条件和热液条件(路红记.2021)。西部凹陷带的成因类型为热液型矿床,其形成可能是地层条件、构造条件、热源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的矿体。

(1)缓坡部位及凹槽

主要产于花岗岩接触带及缓坡部位及凹槽、凹兜内,呈层状、透镜状、锯齿状产出。

(2)成矿空间展布特征

西部凹陷带矿体分布规律与花岗岩分布具有一致性,大部分都分布在矿区泥浆坡北东区,在平面图上主要展布为北西向。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中部和上部,形成脉状、透镜状、锯齿状等形态;矿体均围绕花岗岩产出,部分已侵入花岗岩体内。花岗岩表面形成的复杂程度与矿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张建东.2007)。

五、成矿规律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认为,研究区各类型矿床的形成条件产出规律,主要受花岗岩、地层、断裂等几个成矿因素的控制。本地段深部的隐伏花岗岩岩株侵入之后的岩浆期后成矿作用,是形成本地段矿床的基础或前提。成矿前断裂是运矿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脉状矿体、锯齿状矿体依附的成矿构造。由于本地段几个成矿控制因素的配合,形成了较好的工业矿床,其矿体产出规律如下:

燕山中晚期侵入的花岗岩是区内锡、铜的主要矿物质来源。花岗岩凹陷构造带是区内成矿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花岗岩凹兜底部是成矿效果较理想,品位较高的地带,同时矿体产出主要集中在花岗岩与碳酸盐类岩层接触部。

西部凹陷带Ⅰ-30矿群内部产出的铜、锡矿床,矿体产于花岗岩岩体边缘相—过渡相蚀变花岗岩中,成矿富集程度及矿体规模大小取决于上覆围岩(大理岩)通透性、花岗岩岩体与大理岩的接触关系及产状。

北西向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的成矿前构造。北东向断裂为成矿中或成矿后构造。前者是矿液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矿体的有利存矿空间,后者对矿体有明显的富集叠加改造和控制作用,同时对矿体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助于后期矿液进入提供了有利的成矿空间。

六、找矿前景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本区接触带矿床控矿模式为:由花岗岩体、地层、断裂等条件共同控制着矿床的形成,主要集中在花岗岩凹陷带内,形成层状、透镜状、锯齿状的矿体。结合矿山目前生产状况及勘查装备条件,提出找矿方向建议如下:

6.1西部凹陷带以西

位于泥浆坡断裂北东向,具有中三叠统个旧组下部卡房段(T2g11)的碳酸盐类岩石,1350中段以上是具有含矿效果较好,找矿潜力巨大的北西向、矿体由西向东逐渐变缓的构造组合。

6.2落水硐断裂以北

处于落水硐断裂以北,1450中段以下,隐伏花岗岩岩舌部位上,区内产出中三叠统个旧组下部卡房段(T2g12)的碳酸盐类岩石,该区域产出断裂明显,受构造、地层以及花岗岩的控制明显,主要以锡主的共生矿床为前景区。

参考文献

[1]李彬,谢小明,魏超.个旧锡矿老厂矿田接触带锡铜矿化特征及成矿预测[J].云南地质,2020,39(02):216-223.

[3]赵一鸣,李大新.云南个旧锡矿床花岗岩接触带的交代现象[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7,(02):237-252.

[4]路红记,吴庆.个旧锡矿马拉格矿田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分析[J].云南地质,2021,40(03):324-3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