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顾瀚祥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 天津市 300211)

摘要:康复医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培育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医学人才。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当明确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医德医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另外,教材的内容更新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突出康复医学领域的新成果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具备了重要的价值,院校应重视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充分保证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前言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在医学教育领域占据关键地位,不仅是学生接触康复医学的起点,更是塑造价值观、职业道德及健康理念的关键阶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该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肩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责任。课程结构和教学实施上,重点强化医学伦理与医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伤患的救助、对职业的奉献及人类的大爱精神。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使其成为价值引导和职业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径,是课程设计者需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康复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康复医学专业人才。

一、“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其必要性源于当前教育领域的新要求,即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改革旨在确保课程内容与国家教育方针相一致,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在当代医学领域,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旨在提升病患身体机能的学科,正在经历快速发展。中国的健康战略文件《健康中国 2030》强调了康复医学对于构建全民健康社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现有人才数量和专业技能尚未满足社会对康复医疗服务的增长需求。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康复治疗专业的深入分析与多年教学实践相结合,发现学生普遍缺乏对专业的深刻认识,只有少数学生在入学前对康复医学有清晰了解,许多学生是出于调配而选择这一专业,有的甚至在学习过程中考虑转专业。此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规划教育亦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未对是否从事该行业工作进行深思熟虑,且有关康复医疗政策的知识掌握不够,面对实习中的医患关系等挑战,学生们也显示出应对策略及应变思维的匮乏[1]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为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医德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强化学生的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精神,树立正确的残疾观念和全面康复理念,培养家国情怀与职业认同,并激发团结与创新精神。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以及为谁培养的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民族复兴。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康复医学概论”的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是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强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激活课堂氛围,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康复课程思政,塑造未来医学精英

在专业领域内,对于“康复医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首要之务是清晰界定其教学宗旨与目标。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同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职业伦理观。通过这种高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康复医病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进而在职业生涯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概览:“康复医学概论”旨在深化学生对康复及康复医学的理解,塑造其专业康复治疗思维,并确立专业的自我意识。该课程内容不仅覆盖了康复和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价值与地位,还涉及相关机构的架构、运作模式、职责范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学科的标准作业流程、科研活动以及基础理论与伦理。

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本课程特别强调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积极推广,以强化其在预防、治疗常见病及慢病中的独特作用,同时倡导到2030年将中医药作为疾病预防和康复的核心力量。此外,教育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医康复方法的认识,尤其针对中医药院校,更注重强调中医康复的优势及文化信心。在教学改革上,从整体教育体系到具体执行层面,均需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包括:首要保障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性,确保符合教育目标;遵循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康复专业的特色及其价值体系;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寻求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融合;最终实现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的同步发展

[2]

(二)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实施“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核心宗旨在于培育学生树立坚实的理想信念,深化对党的爱戴、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人民的服务意识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家国情感与时代责任相结合,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其对康复医学事业的职业敬畏和职业满足感。针对未来致力于康复治疗领域的医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包括对学生道德观的塑造,以及对其职业认同和价值观的巩固。教育过程中,需强调医德医风的培养,引导学生内化“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职业精神。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构建应从多维度出发,结合国家大局、医疗伦理、责任意识、医患关系、团队协作及科研创新等方面,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应当体现国家战略布局、强化文化自信、提升政治觉悟,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体到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专业知识点、解读时事热点、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引用历史人物事迹等多样化手段,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康复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为持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亟需建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须包含:1.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指标,以符合教育方针和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细致的教学评估标准,覆盖授课质量、学生参与度等关键维度,并考察先进教学法的效果。3.多样化的课程成效评价方法,综合自评、互评、小组讨论等,全面衡量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能力。4.结果导向的分析机制,通过定量定性分析优化教学策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5.定期与不定期的教学监控,如观察、测试、收集反馈等,确保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6.鼓励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通过研究和工作坊等形式,不断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新路径。7.开放反馈机制,吸引学生、教师、专家及社会参与评价改进,形成多方协作局面。8.定期修订和完善评价体系,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确保时效性和科学性。在实施“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改革时,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进行精准评估,强调批判性思维、交流技能等方面。

教学评价应实现过程性考核与思政特点的有效融合。构建目标导向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一致性。基于多元模式、多样化方法和多方位沟通,扩展评价至课堂外,涵盖理念与实践层面。评价方法需多元化,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评价,确保公正性、客观性与规范性,同时体现灵活性和具体性。反馈需全面而突出重点,量化德育考核,强化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内容,涉及政治理念、道德情操等领域。终结性考核不可忽视,完善案例分析和试题库,采用多种方式优化评价效果。学校和教育机构需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审查指导课程设计与实施,并开展评价,提升思政工作的评价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3]

结论

教学理念的革新不仅关乎特定学科的知识传授,而更深入地体现了如何通过教育过程实现学生全面道德与智育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路径。针对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师需深化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理解,包括他们的思想发展趋势,价值观念,职业目标以及学术兴趣和综合能力,进而精确调整思政教育策略,确保教育过程具有深远且微妙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卫哲,孙爽. 浅谈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2, 40 (15): 30-32.

[2]钱雅妮,程吟,夏丽晨等. 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医学概论》的探索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 (12): 25-28.

[3]高玲莉,王欣雨.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开展思政进课堂探析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 (03):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