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防治技术

杨蕾 赵琼英

保山市水产工作站  邮编:678000

摘 要:目前,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问题逐渐凸显。病害的发生不仅影响虹鳟鱼的生长速度和品质,还可能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和养殖效益的下降。因此,加强虹鳟鱼病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从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防治现状出发,探讨流水养殖虹鳟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为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保山;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防治;技术

云南有六大水系,其中的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从保山穿境而过,再加上横断山脉的影响,造就了保山丰富的水资源和立体型气候,为水产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6.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9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6.68      亿元。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近些年来,以鲟鱼、鲑鳟鱼为代表的冷水性鱼类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解决人民对高营养、高价值水产品的需求中起到重要作用。2023年,鳟鲟鱼产量近500吨,其中鲑鳟鱼产量350以上吨,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水产养殖业升级重要一环。

现阶段,全市虹鳟鱼养殖主要是流水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模式下的虹鳟鱼产量高、品质好。然而,随着养殖深入,虹鳟鱼病害问题逐渐显现,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文章通过分析保山虹鳟鱼养殖面临的病害问题现状,分析虹鳟鱼的主要病害,提出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1.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现状

保山市曾被誉为“滇西粮仓”,境内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业也成为了云南省渔业发展的重要拼图。近年来,流水养殖虹鳟鱼在保山得到了稳定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水产养殖模式,虹鳟鱼也成为高营养价值养殖品种,受到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虹鳟鱼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对虹鳟鱼产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目前,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主要面临的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这些病害的发生与养殖环境、饲料质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养殖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质量监管,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虹鳟鱼的抗病能力和养殖效益。在养殖实践方面,养殖企业加强了水环境调控,进行了疾病的综合预防,能够凭借技术和经验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问题。

但是,全市对虹鳟鱼病害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养殖环境有不可控因素,如枯水季节水量交换不够,增大来患病风险,雨季水质受洪水影响大等。二是对病害研究不够,当地水产推广部门缺少病害研究的基础设备,与水产类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少,无法系统开展研究病害发生的机制和防控措施。三是养殖户对病害防治凭经验而操作,缺乏科学性、标准性指导,增加了病害防治的不确定性。研究病害的基本情况、普及科学防治措施、制定统一标准、强化科学防治依然是保山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防治中要长期不断改善的问题。

2.流水养殖虹鳟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1水霉病

虹鳟鱼的卵孵化时间较长,鱼卵孵化过程中常发生水霉病。孵化过程中,水霉首先侵入死卵及未受精卵,然后波及好卵。在孵化过程中需先剔除死卵,然后用10%复方皮维碘溶液(10%聚乙烯吡咯酮碘,PVP-1)浸洗卵。该药含碘量为0.9%~1.1%,按含有效碘1%计算,每10kg水加入50mL复方皮维碘溶液,可浸洗受精卵5万粒卵,时间为15分钟。在苗种阶段和成鱼养殖阶段,水霉会侵袭病鱼、伤鱼,特别是水温低时。治疗方法:4%食盐水药浴10-20分钟。

2.2虹鳟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是影响仔鱼培育的一种疾病。此病的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仔鱼患急性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时,病鱼在水中旋转狂游,随即下沉池底,1小时-2小时内死亡。而患亚急性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时,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体色变黑,肠内无食物,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幽门垂具小出血点,肝、肾、脾贫血,发白,具坏死灶,胰脏组织细胞坏死。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病后存活鱼为病原携带者,通过粪便、尿、精液等传播病原。防治方法: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可以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mg/L消毒15分钟。

2.3细菌性鳃病

上浮的仔鱼易感染细菌性鳃病。病鱼多集沿池壁、水面慢游,无食欲。鳃部分泌粘液多,鳃丝粘连成棒状,典型病症是从上向下观察鱼体,可见鳃盖向外张开,呈镊子状。该病多在早春水温5℃前后流行,放养密度越大越易发病。治疗方法是发病早期,用稀释 2000 倍的硫酸铜液药浴12分钟,连续药浴1次~3次,或用2%~3%食盐水浸浴5分钟-10分钟,连续浸浴2次~3次,可见到治疗效果。

2.4疥疮病

虹鳟鱼疥疮病由细菌引起,在鱼躯干的局部组织上生出疥疮,发病部位多位于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皮下肌肉形成感染坏死、溃烂,严重的形成溃疡口,治疗方法:每50kg鱼体重用2.5g磺胺噻唑制成药投饵,每周一个疗程,第一天药量加倍。

2.5小瓜虫病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体鳃部、鳍条和体表,感染小瓜虫的病鱼常常侧身蹭擦身体,显得极度不安,食欲也显著下降,并且鱼体逐渐变瘦、体质变弱。病鱼体表会出现脓泡,鳃上布满大量黏液,感染严重时肉眼可见小白点。虽然这种疾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大约在1%至2.20%之间,但仍需及时采取措施治疗。防治方法:预防时要加强水环境管理,定期更换塘水。确诊后使用辣椒、生姜合剂全池泼洒,可以按每1立方米水体用辣椒0.4克、生姜0.2克熬成400克药液后,再兑水全池泼洒,每隔1天泼洒1次。由于小瓜虫容易复发,泼洒后要及时镜检,确保全部清除小瓜虫。

2.6三代虫病

三代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流行在春、夏两季流行,在虹鳟鱼的养殖中也经常发生,特别容易在鱼苗期发病。感染三代虫的病鱼表现出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表发白色等外在特征。检查后可发现鳃丝黏液多、体表有白色粘液,有出血点等,镜检可在鱼鳞、口腔、鳃丝、鱼鳍等部位检出三代虫。治疗时用10-20ppm高锰酸钾药浴20-30分钟,也可用2%的食盐溶液药浴2分钟。在食物中添加增强体质和抵抗力的药物。

3.虹鳟鱼病害防治未来展望

流水养殖是发展虹鳟、鲟鱼等冷水鱼产业的主要模式。养殖池塘本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水体里病原体和养殖动物共同存在,养殖病害的问题也无可避免。因此,加强病害预防工作,强化病害防治研究,提高病害防治水平,对于保山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展望未来,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病害防治工作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科技创新引领。通过引进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病害诊断技术和防治技术,提高虹鳟鱼对病害的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二是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倡导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水质,减少劣质投入品等,减少病害发生的诱因。三是健全病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病害的传播,防止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四是科学指导和科学防治。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与指导,提高他们的病害防治意识和技能,确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五是产业协同发展。促进虹鳟鱼养殖、饲料生产、病害防治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通过实施综合性病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防治虹鳟鱼病害,推动保山市流水养殖虹鳟鱼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孟馨,孙山礼.虹鳟在我区养殖成功[N].喀什日报(汉),2011

[2]王庆龙.金鳟和虹鳟繁殖与育种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唐燕高.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其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