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小学阶段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王燕华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523710

摘要:携手合作的家庭和学校才能够架构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下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家校协同育人还存在着诸如组织架构不健全、运行保障不完善、效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家校协同育人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目标一致、相互尊重、长期坚持的原则,加快组织和人员建设,强化运行能力,明确各方目标定位。

关键词: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责任与任务。但他们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所要承担的任务都不完全一样。但是都有着“将小学生培养成对党忠诚、对国家有用、对社会友善的人”这一共同的教育目的。[1]因此,为了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必须有一个联系点,而一个特别有效的联系点是构建起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由家庭与学校合作形成的统一力量,可以更好地支持小学生的整体和健康成长。

一、小学阶段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原则

尽管家庭和学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其功能,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的,即促进我们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校协同育人共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目标一致,只有家校达成了共同的目标,才能在共育活动中保持一致,共同进步。家校应当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实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增强小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相互尊重原则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家校双方合作的前提,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家庭、学校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然而,在过去的共育活动中,学校往往都会自动的把家长当成自己的助手,期望并要求家长来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内心深处,他们并没有将家长看作是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也不够活跃。要想真正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前提是要彼此尊重,地位要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也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不能随意质疑,不能将教师置于对立面,与我们的教师齐头并进,共同进行共育。

(三)长期坚持原则

家校协同育人这个工作并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活动。然而,与学校不同,家庭方面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因此,不能确保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到教育中来。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性的家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有一个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且要有明确的责任。在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对家校协同育人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形成规划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监督到位的良好的运作机制。

二、小学阶段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改进对策

(一)强化家校协同育人的组织及人员建设

第一,要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合的组织体系,保证在政府的领导上,多部门共同参与。由于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复杂性,家校共育不仅需要学校和家长这两个角色的合作,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工具和平台,这些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宝贵信息来源,因此政府也有责任去促进、发展教育,我们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广播电视、新闻、互联网出版等部门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在这些系统的组织架构下建构起科学的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加强家庭教育辅导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家庭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相关的专业人才却十分匮乏。教师受限于自己的主要工作,家长受到自己职业成长的限制,他们的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帮助,因此小学家庭教育的过程就像“打地鼠”游戏,只能等看到问题出现了才能去解决。而专业和科学的方向和支持对于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所以,高校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力度,培养出一大批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并为小学补充一大批专业人员,走进小学与家庭为家长们提供实时的指导。

(二)增强家校协同育人的运行保障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的功能,搭建家长沟通的平台。家长委员会的责任决不能只是教师的助理,而是一个共同的、互相帮助的家长团体。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声音,能够作为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向学校或者教师提出意见,帮助部分遇到困难的家长解决问题,引导家长之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活动,帮助家长扩大社交圈。代表着家长委员会的声音,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提出完善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

第二,建立家长学校、开发教育移动应用。这一举措将有利于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络增加,加快教育和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一定要在素质教育导向下严格对他们的运行和使用进行管理,在家长学校和教育移动应用中发布和传播的内容要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教育方针,不应冲破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贯彻落实。[3]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教育移动应用的双向沟通和教与学功能,能够使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更加流畅、规范。

(三)加强目标定位,以监督、评估助推实效发挥

第一,构建家-校-师的评价制度。对于家庭方面,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等,基于上述内容为家长提供改善建议。[4]对于教师方面,应该对定期的家访进行考核,给予家长们支持和意见,对教师对家长的持续帮助和效果反馈进行跟进,评估包括他们的沟通协调、资源利用、解决问题和研究能力等。对于学校方面,评估内容包括是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题培训,是否为家长活动预留空间,并为家校沟通提供了相应的经费。

第二,注重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问题评估。如果没有精确的问题掌握难度,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首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分类梳理,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具体而言,包括学生的家庭结构如何,是单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平时与谁在一起生活,以及各家庭成员接受教育的程度。其次,家校协同育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中进行归纳与总结。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障碍?对于这些问题应事先评估予以把握。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独立,又能够相互融合,最主要的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然而,如果仅仅只有分工而不合作,还是很难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在我国,家校协同育人是受到了极大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家校协同育人还存在着诸如组织架构不健全、运行保障不完善、效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家校协同育人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目标一致、相互尊重、长期坚持的原则,加快组织和人员建设,强化运行能力,明确各方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 袁金华. 论"互联网+"时代的小学家校共育[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3(3).

[2] 赵红燕. 议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策略[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3(2).

[3] 梅红兵, 杨艳芳, 杨代英. 区域中小学家校关系的困境与破解——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J]. 中国德育, 2023(3).


[1] 李海龙, 李广海. 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2(24):6.

[2] 范小彩. "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1):4.

[3] 郑江华, 吴德容. "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策略探究[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 2023(1):3.

[4] 张茜.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1):3.